锦州打造“2小时应急保障圈”
创新救灾物资储备模式
锦州打造“2小时应急保障圈”
本报讯 记者白复海报道 为解决传统救灾物资储备层级多、调拨周期长的难题,自去年5月起,锦州市创新推行“市级统筹+基层前置”救灾物资储备模式。截至目前,已成功实现救灾物资响应时间从传统的3小时到4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灾后24小时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率达到100%。
“锦州地理位置特殊,夏季多暴雨、冬季易发暴雪寒潮,沿海地区常面临台风、风暴潮等威胁。复杂的灾害环境下,偏远乡镇、村社因交通等因素限制,灾后救助存在响应滞后等问题。”锦州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邓宝军说。
为破解这一难题,锦州市依托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以“便于运输、管理和发放”为准则,在自然灾害高发区域精准布局。通过选址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交通便捷、辐射能力强且安全性高的场所,建设“救灾物资前置储备点”。截至今年6月,已在基层建成50个市级救灾物资前置储备室(点),实现全市90%中高风险区域有效覆盖。
为确保物资“调得快、用得上”,锦州市建立全链条管理制度:在物资配备方面,结合暴雨、暴雪等常见灾害类型,精准配置生活类救灾物资,并综合人口规模、风险等级因素科学核定物资储备量,确保满足灾害初期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动态管理机制上,创新建立“双调整”模式——根据季节变换规律及灾害预警信息,灵活调整物资品类与数量,确保物资储备始终充足、质量可靠。在职责分工层面,形成“市级统筹规划、县级监督管理、基层具体执行”的三级联动体系,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调得快、用得上”还不够,还要实现“早预警、快响应”。
目前,锦州市已构建“监测—指挥—救援”一体化平台,整合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数据,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前置储备点终端设备实时接收预警信息。同时,搭建市、县、乡三级联动应急指挥平台,实现灾害信息快速传递、资源实时调度、指令精准下达。
锦州市还推动基层完善应急管理机构设置,配备专职或兼职应急管理员,组建由民兵预备役、志愿者等组成的基层救援队伍,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夯实“最后一公里”救援力量,助力打造“2小时救灾物资保障圈”。
责编:盛 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纪录片《淬心》第四集 | 险易不革其心
- 研习路:一份发展战略的时代回响
- 壹视界·微视频|总书记和青年朋友在一起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光耀长河 薪火永继——各地组织开展“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抓党建、谋创新、促发展——吉林一家化纤企业基层党组织这样做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致敬荣光 赓续前行——山西、辽宁、陕西开展“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长春:“强村公司”助力乡村振兴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在这条英雄“含量高”的路上寻初心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党建聚力兴产业 白云山村换新颜
- 第一观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 习言道|开放合作是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