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就是课堂,难题就是考题”
本报记者 刘大毅
机床低鸣,机油味弥漫……日前,辽宁沈飞技师学院实训车间内,一场特殊的“开学典礼”正在进行。锃亮的机器设备取代了课桌椅,50位沈阳航空产业链一线班组长目光灼灼,认真听着“劳模师傅”的讲解,沈阳市国防工会航空产业链卓越班组长培育活动在此进行。
“课堂,不在讲台,在这里!”全国劳模、辽沈工业集团的于东海声音沉稳,手掌拍在数控机床上发出闷响。他与洪家光、王刚等10位劳模工匠,庄重地在《带班承诺书》上作出硬核承诺:“亮出看家本领,不解决学员的问题绝不撒手!”沈飞“王刚班”班长王刚,袖口还沾着新鲜的机油,对围拢的学员说:“签名就是立下军令状,我们会扎进班组,把压箱底的本事全亮出来!”
参训班组长手中紧攥着文件或图纸。来自中国航发黎明的潘帅指着图纸急切地向“劳模师傅”请教:“低压风扇自动化喷涂均匀性难题,卡在这儿了,期待您指点破局!”
这正是培育的核心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培育结合工作、成果带动成长”。“经过5个月的培训,每位学员结业时必须拿出解决一个实际难题的改善项目并通过答辩!”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负责人强调。
翻开课程表,角色认知、精益管理、领导力沙盘等五大培训模块全部紧密围绕实战展开,“微信群即时答疑+半月成果碰撞+每月现场巡诊”的立体带教机制,确保劳模的“独门绝技”能精准传承到每个班组长。
机床的嗡鸣声,如同为这个扎根车间的特殊“课堂”奏响的背景音。学员自发立下铿锵誓言:“抓住淬炼机会,把真本事学到手,带出能打硬仗的班组,为咱们航空发动机的腾飞拼尽全力!”
劳模工匠的指尖经验与青年骨干的求知目光在此刻交汇,生产一线的棘手难题将化作鲜活的教材案例。沈阳市“劳模工匠班组长培养班组长”的创新实践,已播撒下希望的种子,静待支撑大国重器的人才茁壮成长。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