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高标准农田的富民增收账
本报记者 许刚
挖掘机、推土机等开足马力,挖沟开槽、平整道路;吊装机不断挥动长臂,将每个近1吨重的水泥矩形槽放到大马力拖拉机上运至田间;施工人员紧张有序地对挖好的灌溉沟渠进行模板加固、混凝土浇筑等作业……
4月7日,在辽阳市辽阳县黄泥洼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农田防护、田间道路等工程高效推进,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新农业格局已初见端倪。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辽阳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优化农田生产条件,助力粮食丰产。
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逐步将“靠天吃饭”的农田转变为“高产稳产”的沃土。“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田块整治、灌溉排水、田间道路三部分。简单来说,就是把农田打造得更优质,让土地更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辽阳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白国瑞说。
据白国瑞介绍,例如灌溉排水,就是通过整修灌溉和排水沟渠,让灌溉用水更快更高效地浇灌农田。同时,新修的水泥沟渠代替原来的土沟,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渗漏,还起到了排涝防洪的作用。去年夏季,辽阳县遭遇了强降雨的严重灾害天气,但新建高标准农田的稻田排水通畅,避免了受灾。
今年,辽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面积9.1万亩,涉及吉洞峪满族乡、隆昌镇、刘二堡镇、黄泥洼镇、首山镇5个乡镇。
“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是件大好事。不仅因为农田改造而增产增收,而且由于修路修渠,节水节电、节约时间,减少了费用。这一增一减,让农民的腰包鼓了不少。”在去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工的辽阳县唐马寨镇黄坨子村,作为种粮“老把式”,村党支部书记于志飞给记者算起了高标准农田的富民增收账。
按于志飞的统计,高标准农田采用统一机械化耕作,统一进行高效灌溉,提高了稻田的耕作质量,平均每亩地可增收100斤以上;同时,高标准灌溉和排水沟渠联成网,有效提高了灌溉效率并防止渗漏,节水节电,平均每亩地可节约水电费60元;此外,新修建的作业路平整宽敞,农户下地耕作节约了时间,村民纷纷种植香瓜和蔬菜,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益。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