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飨山海
主笔 赵雪
约3000年前的月光里,析木河畔的巨石阵正蒸腾着祭祀的烟火。六块花岗岩支起天盖,青铜钺在祭司手中折射出幽蓝的寒光,与辽河平原的星子交相辉映。
如今,先民的篝火早已冷却成历史的余烬,这片土地却在时光淬炼中铸就了独特的风骨。
海城的血脉里是流淌着两种韵律的:青石垒砌的古老歌谣里文脉的回响,贾客穿梭的布帛摩挲里驼铃的悠扬。它们在辽东湾咸涩的海风里交织,化成这座城市永恒的和声。
自金代王寂在《辽东行部志》写下“文冠树老梵宫寒”,这种被人们称作“状元木”的奇树,便成为文脉的象征。宋朝金石学家洪适尤爱此树,“司花直为文冠地,可忍春残一片飞”的诗句里,文冠果的洁白花序不仅是文人雅趣,更化作士子们“文冠当庭,金榜题名”的精神图腾。
海城人就喜种文冠果。
在白云山,当文冠果的雪色花海漫过白云寺的灰瓦,就化作了满山跃动的白蝶,栖在白云禅院的飞檐。唐帽山顶的云雾飘飘荡荡,仿佛正与仙人洞岩壁上新石器时代的凿痕窃窃私语。山风掠过迎客松的针叶,携着旧时书生踏过七十二凳的跫音,在海拔876米的峰顶散作一片乳色云岚。
这方山水文脉孕育的智慧和创造力也给了海城人另一种灵感。
20世纪70年代,高晓山在供销社后院支起了平底鏊。当改良后的牛庄馅饼在铁板上鼓起金黄的泡泡,油香便惊醒了时代的味蕾。因商贾云集而诞生的牛庄馅饼,百年之后终于成为海城乃至整个东北的美食名片。远走他乡的海城人回到家都会吃上一顿海城馅饼,咬一口便会红了眼眶,这混合着动物油与乡愁的香气,是让人毕生难忘的美味。
而当油锅里的面饼如白鸥翻飞,80年代布匹的海洋也正在西柳街上汹涌。
1978年,丁其山——那位西柳农民用剪刀裁开布料的同时,也剪开了一个时代的春色。当第一批的确良裤子在西柳市场招展如旗,不远处厝石山魁星阁内新塑的魁星像正手握朱笔,笔锋所指处,恰是那服装城如林的商铺招牌。如今,那些曾驮着布匹走街串巷的二八大杠,已经深藏进服装博物馆,车铃铛的叮当声,也化作了支付到账的清脆提示音。
析木河畔的春泥还是温润潮湿的,白云山的云雾吞吐着三千年光阴,仙人座上的游客俯瞰云海时,山脚的服装城正将霓虹织入星空,人们的衣襟上都沾着馅饼的油香,谈笑间夹杂着五湖四海的方言。石棚遗址的探方里,考古刷正轻轻拂去一件青铜钺上的岁月尘埃……
时光在这里折叠,这座从巨石文明里走出的商都,把祭祀玉璋与缝衣针和馅饼的香气都收进行囊的城市,将山海馈赠的万物酿成了文明的盛宴,并始终懂得如何让文明的火种生生不灭——它回荡在白云宫檐角风铃的清响里,深藏在青铜器饕餮纹的褶皱中,喧嚣在商贾云集的市声中,传递在海城人代代相传的味觉记忆里。
这就是海城,云阶星移山海梦,今古商籁共潮听,文商总相宜。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