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巢”大学生让东港草莓有味儿更有价
本报记者 曲宏 共产党员杂志社记者 孙莉
3月24日,在丹东东港市椅圈镇德祥村一座200米长的大棚里,归乡大学生张晓林和家人站在没过小腿的草莓绿叶丛中,摘下一颗颗挂着露珠的新鲜红草莓。她家的草莓长得高,是因为草莓不是长在地上,而是长在一溜架子上的特制泡沫槽子里,槽子里的土壤是由有机质、生物粪、草炭土和河沙配比搅拌而成的。
“现在的草莓怎么就没我小时候吃的那个味儿了呢?”决定改用这种绿色生态立体种植草莓方式是一场变革,张晓林是德祥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椅圈镇种草莓多年,草莓产业发展到现在遇到了瓶颈,土壤老化了,草莓的味道没以前好了,“一成不变肯定不行了”。张晓林2013年从吉林外国语大学毕业,2014年回到家乡,开阔的眼界、创新的思维,让她始终走在引领产业发展的前列。她清晰地记得当年自己婚礼上一名外地同学的赞叹:“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草莓!”十多年过去了,这句话深埋在她的心底,坚定了她发展草莓产业的信心。
去年8月,她下定决心进行草莓种植改造。她邀请沈阳农业大学老师等专家到现场指导,还自费到山东学习现代化种植技术,参加2024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训班。针对种苗退化,她升级了草莓品种,针对土壤退化更新了种植方式。同时,她还在大棚地里放置红罐熏灯,以生物除虫法驱除虫子,病虫害便特别少。张晓林说:“改造后,草莓品质大幅提升,价格也卖得高,今年十多亩草莓比去年多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
老党员徐守礼说:“有晓林给我们打样,我们种草莓有啥问题都不用愁。”由于采用了新种植方式,采摘草莓时不用蹲着,也不用哈腰,省了不少力气和成本。现在正是采摘二茬果时节,不只德祥村村民,椅圈镇的其他草莓种植户都自发来到张晓林大棚观看这种新种植方式,了解收益情况,问题问得更加详细。
不只种植方式敢于创新,张晓林还是德祥村第一个电商销售草莓的人。她最初也遇到过挫折。“第一年我发到黑龙江的草莓冻成了‘冰糖葫芦’,发到福建的草莓也摔成了‘草莓罐头’。”但她没气馁,不断改进包装技术,终于成功了,如今快递发草莓早已在村里普及。
在张晓林的带动下, 20个种植户加入她于2015年牵头成立的果蔬合作社,每年社员增收20余万元。
“政府给我不少支持,我为家乡做点儿贡献是应该的。”张晓林致富不忘带动一方。2020年10月,她成为“归巢行动”中的一员,入了党,并于2021年当选为村纪检委员。
“归巢行动”是丹东市为鼓励引导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回村任职推出的举措。如今,东港市出现了许多像张晓林这样的“归巢”大学生。椅圈镇李家店村的夏广文带头种植高质量草莓,价格比普通草莓翻了一倍。他还为村里建了抖音号、微信号,拓宽草莓销售渠道。小甸子镇小甸子村“归巢”硕士研究生国竞文承包了3个草莓大棚,刻苦钻研草莓种植技术,通过网络直播帮村民销售草莓等本地特产。菩萨庙镇上川村在“归巢”大学生由春龙的带领下,成立草莓专业合作社,更新种植技术、拓宽销售渠道,草莓销售收入比上一年增加100多万元。北井子镇北井子村“归巢”大学生柳兴浩带头创办果蔬合作社,创立“莓子君”品牌,建立分拣包装车间及恒温冷藏库,加工特色农产品,每年帮农民增收50余万元。马家店镇西山村“归巢”大学生齐浩希,带头建立果蔬分拣包装车间,带动周边50余名村民灵活就业,促进村民年增收200余万元……
“归巢行动”效果逐渐显现。据东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方永介绍,东港市目前“归巢”大学生达455人,实现了206个行政村每村1名大学生全覆盖。在这些“归巢”大学生中,两名大学生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26名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东港市“归巢”大学生59人在本村发展草莓等特色产业,并带头进行电商销售,引导和推动农村从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轨,用学识和智慧带领乡亲走上乡村振兴致富路。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