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平凡 书写不凡
扎根平凡 书写不凡
——辽宁岗位学雷锋典型不断涌现
“中午12点的操作台就是我们的第二课堂。”刚吃完午饭,技能专家张海燕赶回车间,为徒弟于铭洋讲解工艺参数。在抚顺石化公司烯烃厂乙烯车间,即便在假期,这样的工作场景也很常见。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雷锋精神的鲜明特色。
秉持“钉子”精神,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车间团队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传奇:年产乙烯86万吨,达到设计产能的107%,打破了“设计值即天花板”的传统认知;攻克急冷油循环泵机封等5项重大技术难题,节省维修费超150万元;实现裂解汽油加氢系列催化剂在装置生产应用上的新突破……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在岗位上作出最大奉献?面对这些问题,辽宁省阜新市阿尔乡村卫生室村医梁春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为了乡亲的健康,我只做医生,绝不做‘医商’。”30多年来,梁春荣从不收取门诊费、挂号费和出诊费,也从不讨要一分欠款,积攒了600多张发黄的欠条和7本厚厚的账簿,垫付总金额近30万元。村民秦玉梅患重病长达4年,梁春荣几乎每天上门为她看病输液,开药、打针分文不取;村民宋翠荣的丈夫得了癌症,家境特别困难,梁春荣自掏腰包供他们的女儿读大学……
一个信念支撑了一辈子的职业生涯,一种精神凝聚起一群好人的接续力量。
“打冲锋、当先锋”,这是18岁的雷锋在去鞍钢前下的决心。如今,这种创新与创业精神深深扎根在鞍钢这片热土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鞍钢人奋勇前行。
在鞍钢矿业齐大山铁矿修路作业区的党员活动室里,一张工人们浑身泥浆的合影格外醒目。党员董志刚回忆说:“2024年,暴雨引发塌方,200米运输要道被泥石掩埋,艾喜民书记抄起铜锣就往山上冲,带领党员突击队肩挑背扛,开辟了‘生命通道’。”
雷锋精神深入血脉,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在辽宁各行各业的基层一线,“雷锋”的身影无处不在。
辽宁大学化学院教授单炜军在鞍山市牧北村驻村3年,积极招商引资,助力科技扶贫,收到百余名村民写的联名感谢信;兴城市星星之梦家庭服务中心主任李春良自筹资金,创办儿童自闭症康复训练学校,为200多个孩子撑起爱的晴空;锦州市太和区营盘街道东太平社区创办“红马甲”课堂,为学生们提供培训、托管服务,织密民生保障网……
截至目前,辽宁省涌现出21个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和18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把雷锋精神融入岗位职责、以实际行动践行岗位使命,正成为新时代辽宁人民传承雷锋精神、书写全面振兴新篇章的生动写照。
(本报记者 刘勇 本报通讯员 题旭丽)
责编:杨东溟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金句|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总书记这样深入阐述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1000余条胡同共护一份乡愁
- 习近平的民生之问|“食品原料从哪里进来的?”
- 小齿轮带动中国向“新”而行
- 【讲习所·美美与共】“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 天天学习|中南海月刊·特刊(2025年全国两会)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 两会新华社快讯: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 习近平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
- 两会特稿|共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
- 看图学习丨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 总书记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