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张进代表:人与机器人应在同一场景下协同互补
从工厂到家庭,从实验室到春晚舞台,当下,越来越多机器人从幕后走向前台,深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全国人大代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认为,“人机共生”是当前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这不是指机器会完全取代人类,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类与AI各自的优势,通过在生产生活不同场景中的深度协作,实现效率与创造力的双重提升”。
当下,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多地加速推动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使其更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走进沈阳新松的装配调试车间,仿佛进入一个巨大的“机器人王国”:移动机器人自动行驶并主动避让障碍物,红色机械手臂往复运动,柔性机器人扭动着“身躯”……作为辽宁省科技企业的代表,近年来,沈阳新松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张进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机器人实现了“手、眼、耳、脑”的高效协同与融合,将推动机器人从传统的自动化设备向智能体转变,开拓出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2024年底,沈阳新松开发的全球首台空集装箱堆码机器人在新加坡交付。该机器人对接其他多类型港口移动机器人后,可实现堆场全流程智能化、无人化运转,让“人在办公室,车在港口行”的场景成为现实。
机器人深度融入人类生产生活时,会加快推动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张进认为,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三大跃迁:技术维度上,大模型驱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突破性进展;产业维度上,机器人正从工业场景向民生领域全方位拓展;社会维度上,“人机共生”正从科幻概念逐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人类的优势在于对灵活性、创造性和复杂问题的推理能力,机器人或AI的优势在于高速计算、大规模数据分析和自动化执行等能力。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比较优势’,并合理利用。”张进说。
张进认为,要从两方面来看待“人机共生”现象。
一方面,人类与机器人要通过科学的分工,实现提质增效。比如在汽车制造业,人类工程师可以专注于新车设计、动力系统研发等创新工作,而车身焊接、装配、喷涂等重复性生产工作就可以交给机器人。这样,人类可以专注于创新研发,加快推进新技术的持续涌现,而机器人搭载新技术后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人类与机器人可以在同一场景下协同交互,实现优势互补。“比如沈阳新松通过AI大模型赋予机器人‘聪明大脑’,可以更全面地感知周围环境,并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执行复杂任务,与人类实现协同合作。”
目前,“人机共生”正加速融入千行百业,推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未来,我们需要对‘人机共生’发展方向进行引导,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同时,要积极应对‘人机共生’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帮助相关工作人员逐步实现职业转型。”张进建议。 (本报记者于也童)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 两会新华社快讯: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 习近平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
- 两会特稿|共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
- 看图学习丨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 总书记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殷切希望
- 主播说联播丨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习言道|全国两会,习近平再提两链
- 中国信心·强大韧性
-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 “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
- 时政新闻眼丨参加政协联组会,习近平为何聚焦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 热解读·见微|细算“玉米账”与点赞DeepSeek背后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