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团队走进岫岩十所小学 这堂“开学第一课”真沉浸

“课本里的辽宁”让学生们感到既亲切又骄傲。

本报记者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课本里的辽宁”。
辽宁日报主题策划《念念不忘——课本里的辽宁》推出以来,影响力持续提升。3月3日,新学期开启,记者“化身”老师,带着精心打造的“课本里的辽宁”特色教案来到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岫光小学、实验小学等十所学校,为近千名当地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沉浸课堂。
“辽宁不是地图上的轮廓,而是会呼吸的传奇!”
“老师快看!咱们岫岩的玉石会发光!”在岫光小学的沉浸课堂上,当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高清特写图片投射在环形幕布时,一名学生跳了起来——这个从小在玉石之乡长大的孩子,第一次发现家乡的石头竟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密码。
这样的惊叹在不同学校的课堂此起彼伏,孩子们课后说得最多的就是“咱们辽宁,真厉害!”。
当展示沈阳故宫美景的视频在投影幕布上播放,孩子们数着大政殿的琉璃鸱吻惊喜万分。在雅河小学,看着赵一曼的照片,听着英雄的故事,课本里的文字突然有了体温。学生们也终于感受到了:“原来辽宁不是地图上的轮廓,而是会呼吸的传奇。”
“课本里的内容不再遥远,家乡变得格外亲切!”
为了丰富形式,“课本里的辽宁”沉浸课堂融入大量互动问答、趣味讨论环节,其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要数“拆盲盒”。
“哪里的草莓最出名”“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有啥不同”,孩子们踊跃举手,答对的可以得到一次拆盲盒的机会,盲盒里有一个跟辽宁有关的“小礼物”。
课件上精美的图文、记者生动的讲述,再加上丰富多样的互动,“课本里的辽宁”沉浸课堂让孩子们感到课本里的内容不再是遥远的,自己的家乡也变得格外亲切。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对辽宁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在心底种下了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种子。
“原来新闻报道可以长成教学树!”
课后,岫光小学教师王季感慨地说:“原来新闻报道可以长成教学树!”
在筹备沉浸课堂期间,基层教师与策划团队碰撞出不少“金点子”,例如将新闻图片转化为历史线索卡,将长卷特刊设计成“寻宝图”。这种跨界共创让不少老师感叹:“新闻报道并不只是纸上的文章,也能走进现实,成为创新的入口。”岫岩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辽报的创意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将来,我们也应该编一套‘课本里的岫岩’课程。”
“‘课本里的辽宁’会唱歌,唱的都是咱家乡的骄傲!”这场始于报纸特刊的传播实验,正在生发出更多可能。
学校名单
岫光小学
满族小学
实验小学
雅河街道办事处小学
兴隆办事处中心校
前营中心校
哈达碑小学
石灰窑镇新华小学
苏子沟小学
龙潭镇明德小学
通知
诚挚欢迎各大中小学与本报联合开展“课本里的辽宁”主题班会活动。
项目组:辽宁日报重大主题策划编辑部
联系人:田勇
电话:13940416345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 雪 卢立业 文并摄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