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爱上家门口的免费自习室
安静 便捷 氛围还轻松
让你爱上家门口的免费自习室

沈阳市皇姑区的陵东书屋公益自习室里,年轻人在自习备考。 本报记者 赵敬东 摄

沈阳市和平区一家城市书屋里安静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年轻群体来阅读学习。 本报记者 赵敬东 摄
本报记者 白复海 刘 桐 许蔚冰
引子
在百姓学习需求与日俱增的当下,各年龄段人群展现出旺盛的学习需求。相对于遍地开花、座位紧张的付费自习室,社区开辟出一方静谧之地,政府出资、坚持公益属性、功能贴近需求的“家门口”免费自习室,成为人们的新晋“打卡”点。几张桌子配上柔和的灯光,这片学习天地虽小却美,不仅破解了“去哪学”的难题,也让“学得近”“学得好”变得触手可及,更成为不少家长解决孩子“三点半难题”的新选择。
对于社区居民来说,走几步路就能到“家门口”的免费自习室学习,这份近在咫尺的幸福感,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更传递出城市发展的温度。那么,这些备受青睐的“家门口”免费自习室究竟具备哪些独特吸引力?它们又是如何精准对接并满足各类人群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在追求精细化、特色化服务的道路上,是否仍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省内多个“家门口”免费自习室进行了调查。
受众广泛
打造家门口的自习空间
“我喜欢到自习室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本溪六年级学生李淑畅说,白天他自己在家学习,遇到难题无人解答。而在自习室,大家可以相互答疑,还经常有志愿者帮忙讲解。此外,能和小伙伴分享美食,累了还能到活动区放松一下,玩一会儿游戏,比自己在家学习有趣得多。
2月24日晚,暮色渐沉,本溪市明山区程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却是灯火通明。与一楼社区活动室的喧嚣场景截然相反,二楼的“放学来吧”自习室内,环境安静舒适。十几个孩子端坐在书桌前,埋头写着作业,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笔尖划过纸张声交织成独特韵律。
“孩子在这儿写作业,效率更高,回家能多睡半个小时。”在场的一名孩子家长告诉记者,自习室距她家仅隔两条街,有时她实在抽不出时间接送,孩子自己过来她也很放心。“社区工作人员很负责,会监督孩子学习,防止他们偷懒贪玩。邻里之间在接送孩子和一起讨论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渐渐熟悉起来,社区因此更有人情味儿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省内不少城市已在老百姓“家门口”打造免费开放的自习室,学生放学后在此扎堆学习已成为一种常态。同时,这些自习室也受到不少考公、考证、考研年轻人的青睐,成为新的“打卡”地。
翻开专业书、放上一杯咖啡、埋头刷题……2月23日9点刚过,家住沈阳市大东区长安路附近的孙瑶拎着复习资料,来到家附近的大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向未来”城市书房自习室,备考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为什么选择来这里自习?孙瑶的回答道出在场大多数自习者的心声——现在大多数咖啡厅营业时放音乐,且长时间自习多少也有些不便;校内图书馆,光如何进校门一项就挡住不少人;公共图书馆,空间大、门也不难进,但大多数人往返一趟时间成本太高;至于现在流行的付费自习室,学习气氛高度紧张,动辄几十元的费用,长时间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相比之下,家门口的社区自习室和城市书房自习区不仅在空间上包容多样,更保障不同人群都有自习的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舒适的状态,差异化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今年春节后,40岁的付禹成了家附近城市书房自习室的常客。付禹原是沈阳一家企业销售业务员,需要经常出差。去年年底女儿出生后,他从原单位“裸辞”,打算找一份更稳定的工作,方便照顾家庭。
“孩子太小总是哭闹,在家根本没法静下心准备材料,自习室就成了我的新‘办公室’。”付禹说,自习室环境好,有免费WiFi和电源,最重要的是家里有急事打个电话,5分钟就能赶回去。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不少自由职业者把共享自习室当成临时办公场所,解决了创业初期场地支出成本。对此,公益自习室管理者普遍表示欢迎和支持。
细化服务
扮靓社区的“金角银边”
随着基层治理持续强化,作为重要载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出现在不少人的“15分钟生活圈”内,为打造更多人可及的公益自习室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条件。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部分社区自习室则直接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服务社区居民的空间。虽是方寸之地,但只要灵活运用、用心打造,小空间同样可以有大作为。
冬日午后,红砖白墙叠拼,黑色格栏掩映,沈阳市皇姑区的陵东书屋透露出浓厚历史感与艺术感。书屋原址是一座废弃的锅炉房,在实施热网改造后,锅炉被拆除,只留下一根烟囱和一栋破旧的二层楼。2021年,皇姑区结合城市更新工程,将陵东街上紧邻居民小区的废弃锅炉房变废为宝,建成两层共200多平方米的城市书屋,内部设有阅读区、自习区和休息室等区域,打造成为供市民阅读、自习、学习交流的“金角银边”。
本溪市明山区程家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放学来吧”自习室同样诞生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升级改造。自习室内铺设防滑静音地胶,桌椅根据学生身高定制三种规格,灯光也是经过眼科专家建议配置的。“改造时,我们特意把采光最好的区域留给自习室。”社区党委书记赵淑淳介绍,改造6年来,自习室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书架转角包裹上了防撞软胶,走廊增设雨伞烘干架,WiFi也设置了青少年健康上网模式……
在锦州市凌河区石桥子街道万年社区自习室内,每张学习桌都采用上窄下宽的梯形设计,六张桌子便能巧妙地拼成一个圆形课桌,既实用又富有创意。“打造自习室之初,我们精心挑选了这款多功能课桌,不仅能摆成多种图案,还能折叠起来,方便在自习室举办各类活动。”社区党委书记陈美伊介绍,为提供更便利的自习服务,社区加大投入,光是每张桌子就花费300元,整个自习室算上主持舞台、影音设备等投入,改造费用总计两三万元。
随着自习室功能的不断完善,这个“嵌入”社区的学习空间,也成了激活社区活力的触发器,让居民对自己所生活的社区和城市更有归属感和获得感。
专业管理
让公益自习室更有温度
在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让公益自习室更具温度,成为当下众多社区管理者思考的关键问题。
在本溪市明山区程家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自习室,每周五下午都充满欢声笑语。这里不仅是提供学习的空间,更是居民交流、学习与娱乐的多功能场所。象棋对弈、油画创作、剪纸艺术等活动丰富多彩,不仅充实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还增进了邻里间的友好互动。二年级学生孙艺涵的母亲感慨地说:“看到孩子们主动分享画具,合作完成作品,这比单纯关注成绩单更有意义。”
“自习室的日常运营由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共同负责。志愿者包括退休教师、青年党员以及热心的学生家长。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自习室还安排专人照顾。”志愿者李秀丽介绍,“现在每天固定来自习的孩子就有30多人,大一点的孩子还自行制定了轮值表,主动承担消毒、关灯等力所能及的工作。”
沈阳多福社区则在自习室的利用时段上进行创新。社区党委书记樊月表示,他们采用“动静结合”的管理模式,8时至10时、15时至17时提供自习服务,中午和晚间则作为活动场地,举办防范金融诈骗、健康养生等讲座及文艺展演,既提高了自习室的利用率,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居民王先生在参加完“自习室睦邻”活动后表示:“下班回家,还能去社区的‘自习室’聊聊天、学些感兴趣的技能,感觉生活很充实。”
然而,随着居民对自习室需求的不断增加,一些社区自习室在运营管理上也遭遇新挑战。陈美伊表示,延长自习室开放时间是居民的普遍愿望,但对社区工作人员来说实现难度较大。“我在网上看到在一些一线城市,更高端的社区智能自习室已经出现,能够提供24小时自助式服务。除了自习室自身要具备独立进出通道外,还需要高额的软硬件设施投入,目前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在陈美伊看来,未来社区自习室的发展方向可能是更多增值服务的叠加,例如增加自习室的智慧属性和安全属性,与图书、培训等上下游行业链接等。“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运营或许是一个解决办法,第三方可以通过提供配套服务一起承担管理职责。”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