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添加剂为何不能用在面包中?
本报记者 许蔚冰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正式实施,自2月8日起,脱氢乙酸钠(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不再用于面包、糕点、果蔬汁(浆)等7类食品,在腌渍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也由1克/千克调整为0.3克/千克。
这意味着,面包、糕点、烘焙食品中常见的脱氢乙酸钠被禁用。消费者对这一变化的反应是什么?食品企业是否已进行了相关调整?之前吃了含有脱氢乙酸钠的食品是否有危害?本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为啥面包糕点中不能用,酱菜中还能用?
2月20日,在位于沈阳市中街商业城超市售卖面包、糕点的食品区,当记者向消费者孙征询问“怎样看待面包中禁用脱氢乙酸钠”时,他一脸茫然。不过在听到被禁用的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后,孙征提起了精神,“我相信出台新政策肯定是出于食品安全考虑。”
类似场景还发生在沈阳市太原街中兴超市、本溪市华联超市等多个食品售卖区,记者现场采访30余名消费者,所有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只要对人体健康有好处,就应该支持”。
对于国家对脱氢乙酸钠使用标准进行调整的举措,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副教授史琳分析说,这其实是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和行业实际使用情况调研作出的决策,食品安全追求“尽可能降低风险”,随着最新科研发现以及国内食品消费结构改变,食品添加剂使用作出调整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比如,烘焙产品近年来消费量明显增多,其中的食品添加剂含量就需要重新考量;腌渍蔬菜消费量并不多,所以只是降低了最大限量。
吃过添加脱氢乙酸钠的面包,是否会有健康隐患?
记者查阅了脱氢乙酸钠的相关资料发现,它在我国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年限已经超过了20年,于是不少消费者关心:此前吃过这种食品防腐剂,会造成身体伤害的风险有多大?
史琳告诉记者,风险大小其实跟摄入量密切相关,既要看消费者一次吃进的实际数量,也要看一年当中吃的频次。据介绍,脱氢乙酸钠在毒理学上不属于高毒成分,某些动物在“长期”“反复”“大量”食用后可能会发现有副作用,但人们日常摄入量一般不足实验中的1/10,因此不用过分担心健康风险。
史琳补充说,脱氢乙酸钠在新规中并非是被“禁用”,它依然是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新规中可以用在腌渍蔬菜、发酵豆制品等食品中,就说明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合理使用脱氢乙酸钠依然是安全的。
但即使是安全的,这次新规实施仍然引起了烘焙食品类企业的重视。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的辽宁原麦香食品有限公司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公司厂长唐涛告诉本报记者,这个新规其实在2024年3月就已经发布,这次是正式实施,中间给了企业一段缓冲期,辽宁原麦香公司在去年新规发布时就第一时间采取了行动,用天然防腐剂替代,目前所有烘焙产品中都不再使用脱氢乙酸钠。
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是“科技与狠活”吗?
在烘焙食品中采用其他替代配方是否会对企业造成影响?唐涛给予了肯定回答,“生产成本会有1%上浮,最终反映出来的是利润值出现波动。”
但唐涛仍然支持新规的实施,他认为,1%成本上浮对辽宁原麦香公司等大型食品企业并不构成负担,相反还会提升企业的食品安全度和美誉度。他表示真正受到影响的其实是一些不合规的中小企业,“可能会逐渐被淘汰,但这对人们的饮食安全健康是有好处的。”
本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科负责人认为,脱氢乙酸钠新规的实施对监管具有积极作用,体现为监管重点和方向更加明确了,能提高监管效率,会更好保障食品安全。
不过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脱氢乙酸钠的新规实施还带来另一个问题,食品添加剂还能不能吃?史琳告诉记者,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了20多类数千种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着色剂、膨松剂、甜味剂等,只要按照标准使用,不超过最大使用量和最高残留量,就不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对食品添加剂一直实行严格的准入和淘汰机制,不断调整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为的就是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产业发展。
链接
脱氢乙酸钠是什么?
这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如糕点、果酱和酱菜等,能有效抑制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的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