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上门 村委会掏钱 老人不出村就能免费理发
本报见习记者 姜 雪
“还剪上次那么长,他们说我看着精精神神的,不像73岁。”村民陈井堂招呼着“上门理发师”——他的邻居陈井贵。说笑间,陈师傅抖搂开了理发用的斗篷,熟练又稳健地拿起梳子,轻柔地梳理着老人斑白的头发。
没过一会儿,看着自己原本凌乱的头发被修剪得整齐利落,镜子里的陈井堂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之前两三个月才理一次头发,我都告诉别人冬天头发长暖和。”炕头上几位等待理发的村民一阵哄笑。
陈井堂家住沈阳市康平县北四家子乡高家街村,村里常住人口1500多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70%是老人和儿童。村子距离有理发店的乡里大约6公里,陈井堂一年仅有的几次理发经历都是儿子开着三轮车拉着他,来回路上将近1小时。到了冬季,天冷路滑,老人腿脚不便,更是“能不理就不理”。“折腾不说,剪一次20元,够买半袋子面粉了。”陈井堂说。
跟陈井堂一样想法的老人,在村里还有很多。驻村“第一书记”杨朔在进村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村里许多老人的头发、胡须很长却不修剪。特别是天气炎热时,老人们干点农活,满头大汗。杨朔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萌生了为老年人免费理发的念头。
想到就干,在康平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县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站发起乡村互助公益理发项目,挖掘本村内的手艺人,让村民不出村就能理发。
北四家子乡高家街村的“能人”陈井贵老两口在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推荐下承担起了这份工作。他们每周利用劳作的空余时间免费为10位至20位村民上门理发。村委会按照每人每次5元钱的标准给予他们补贴。这样一来,村民们方便了,老陈两口子也有了一份额外收入。
“解决留守老人们的‘头’等大事,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康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威介绍,距离乡镇较远的村屯基本都是内部挖掘理发能人,村民互助。而像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西关屯村这样距离乡镇中心比较近的村子,则采取与乡上理发店联合的模式。理发店每周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提供10个免费理发名额。同时,结合村内积分制活动,鼓励村民兑换积分免费理发。“其实10个名额是我们的‘饥饿营销’,鼓励大家讲卫生勤理发。只要村民去,村上照单结账。”刘威说。村集体经济条件更好的东升满族蒙古族乡东升村则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理发角,将免费理发与免费洗澡相结合,提供一站式服务。村民一次出行,解决两件大事。
理发的过程中,村民们习惯聚在一起唠唠家常,从今年的收成到村里的新鲜事,话题从不掉地上。时间长了,这些乡村“托尼”,也成了村党组织的信息收集员,理发的同时,留意着村情民意。“田间作业路年久失修,收割机无法入场。”“村东头的漫水桥被淹了,过河得绕远。”“村民老王两口子吵架了,老张家不满邻居半夜放炮仗……”一桩桩、一件件村民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理发的过程中唠了出来,村“两委”听到民声,进而解决民生。
免费为老人理发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实实在在地满足了老人们的实际需求。目前,康平县已有60多个村子常态化开展乡村互助公益理发项目,以留守老人、建档立卡户、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一个电话沟通,足不出村,甚至足不出户便能完成理发。“每年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几千元钱,就能让村民们神清气爽,脸上有了笑容,屋里有了笑声,这个钱花得值。” 西关屯村党总支书记郭浩说。
责编:周艺凝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