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口子高跷亮相全国秧歌展演
本报讯 记者吴丹报道 鼓点铿锵,彩绸飞舞。1月22日至2月12日,被誉为“辽南一枝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上口子高跷亮相在陕西榆林举办的“非遗贺新春 古城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
此次全国秧歌展演邀请了山东省海阳大秧歌、广东省潮汕英歌舞、辽宁省上口子高跷秧歌等14支具有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情的省外秧歌艺术团,来自俄罗斯、保加利亚、泰国、韩国的4支舞蹈团队,延川镲棒秧歌、韩城行鼓2支省内秧歌艺术团,以及榆林市各县(市、区)19支秧歌艺术团,共计39支队伍超3000名演员参加,参演人数创新高。
盘锦上口子高跷秧歌是本次展演中唯一一支高跷秧歌队伍。队员们克服表演时间长、雪后天气寒冷等因素,成功表演了“三节楼”“大飞轮”“小飞人”“架相”“翻跟头”“鲤鱼打挺”等传统招牌绝活儿。
“根本看不够,演员们在两根木棍上表演,还能翻跟头,上口子高跷秧歌绝了!实在太精彩、太震撼了!”“听说他们刚参加央视‘非遗晚会’就来榆林了,真是太好了!不愧为国家级传统文化瑰宝呀!”榆林古城道路两侧密密匝匝的10万余名观众队伍里不时传出赞叹声、欢呼声、喝彩声、掌声……上口子高跷队精彩的表演收获了很多粉丝。观众不舍地追随着“浪跷人”前行,直至演出结束,争相与队员合影留念。
上口子高跷秧歌于2006年8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俗专家唐恒介绍,上口子高跷秧歌有300多年历史,与地秧歌不同,它是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精髓于一体的演出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升华提炼、自成体系,并已塑造出一批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内容。新一代传承人对高跷中的“扭、浪、逗、相”进行了有机结合,跷腿增高1.2米,表演难度大,结合肢体和面部语言,将本地区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