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烟火“兆”吉祥
沈阳中街的彩灯流光溢彩。
小年当天,沈阳故宫挂上门神迎接农历新年。
沈阳方城承载着沈阳最纯粹的年俗。
年·事
流光溢彩的花灯、迎风飘扬的彩旗、红火热闹的歌曲……
春节前夕,沈阳方城车水马龙,张灯结彩,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和喜庆祥和的气息。
方城里,既有历史韵味又具时代活力,老街小巷联通古今,中西建筑遥相呼应,承载着沈阳人记忆深处最纯粹的年俗。
壹
大寒这天,吃过早饭,身穿红马甲的韩宝龙早早来到沈阳故宫博物院。
作为沈阳市沈河区正义社区的志愿者,韩宝龙对于沈阳方城的历史如数家珍:沈阳方城位于沈河区,由东、西、南、北顺城街路围合而成,沈阳故宫、汗王宫遗址、张学良旧居等都坐落在这里。
“倚着栏杆,眼神看我……”“把扇子放低一些,抬头45度角看天空……”“我说格格,表情稍微自然点,咱这里可没有容嬷嬷……”说话间,快门声此起彼伏,中外游客在此竞相换装拍照,在摄影师指点下体验穿越古今的别样快乐。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咱们北方小年,这天开始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仓房、米桶和面缸也都要贴上吉言。”同为志愿者的刘艳萍说,就连沈阳故宫也不例外,感觉年味儿是特别的浓。“在咱们沈阳人看来,从这天开始就算是过年了,大人要忙着扫尘送灶、置办年货,小孩会嚷着吃灶糖。”韩宝龙说。
“都说是贴对联,这里为什么是挂上去的呢?”“快来看,这不是秦琼秦叔宝嘛!”小年当天,作为已延续多年的活动,沈阳故宫博物院再次把门神挂在大门上,用来迎接农历乙巳蛇年。
原来区别于民间贴门神,过去宫廷的门神都是挂上去的。沈阳故宫博物院也延续这项传统习俗,每年在小年当天悬挂门神,正月十五后撤下,寓意驱邪避鬼和纳福迎春。
韩宝龙指着两尊门神说:“相传二人是两员唐朝大将,其中白脸的是秦琼,黑脸的是尉迟敬德。”
“现在大家都说年味儿已经淡了,但是在我们看来可不是这么回事儿。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扫尘土、二十五做豆腐……三十晚上熬一宿,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尤其是在沈阳方城,赏花灯、逛夜市、看非遗,用现在小青年们最时髦的话来说,逛吃逛吃着年味儿‘嗖’一下就上来了。”韩宝龙和刘艳萍两人喜笑颜开地说。
贰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是小孩名正言顺吃糖的时候。
在中街头条胡同显眼处,路过糖画摊的小孩没有不驻足的,都怔怔地望着橱窗里琳琅满目的糖画作品,嘴角不自觉地流着口水。
作为李氏糖人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李凤艳手持竹签,慢压糖稀,一条栩栩如生的糖蛇瞬间就跃然眼前。“那时手艺人天天走街串巷,拨浪鼓一响,喊一嗓‘糖人’,小孩儿就知道春节要来了。”李凤艳说。
辽宁文史学家张超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沈阳方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曾经的都城所在,既是文化符号,又承载着这方水土上最纯粹的年俗。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沈阳的经济社会开始初现雏形。皇太极继位后,开始对古城进行大规模改造,内城由原来的“十”字形演变为“井”字形,也就是如今耳熟能详的沈阳路、中街路、朝阳街、正阳街。
作为沈阳方城地标的中街曾唤作四平街,有着“四季平安”和“四海升平”的美好寓意,更是流露出百姓国强民安乐、家和万事兴的质朴希冀。
彼时的中街流金淌银,烟火繁华,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灯火璀璨夺目,是春节前后人们的主要去处之一。
当时人们进入中街,远远就能看见招揽顾客的幌杆,丝房两边挂着京广杂货,金店柜台摆满金银饰品。关于当年中街出现的情景,清代诗人姚元之曾在《新岁过沈阳鼓楼下作》的诗中写道:“西街晴日未消寒,百美新图逐处看,最喜牵衣小儿女,吹箫提鼓似长安。”
张超在考证沈阳年俗时还发现,清代进士缪润绂曾在《沈阳百咏》中写道:“悬灯结彩供三官,钟鼓楼头起壮观。绝似东洋开蜃市,云霞出海散春寒。”诗中描绘出春节期间中街花灯璀璨的盛景,因此“四平灯市”成为“盛京八景”之一,并开展高跷、秧歌、旱船等民间娱乐活动。
叁
“我最美好的春节记忆,差不多都留在中街了。”说这句话的人叫潘洪洋,是一名生在沈阳、长在沈阳的80后。
潘洪洋小时候最盼两件事:一件是期末考双百;另一件就是过春节,因为家里会奖励他去中街冰点城。以前的中街冰点城在中街路北,这座老字号里不但有经典的麻酱雪糕,羊肉串、牛肉串和鸡肉串更是小朋友的最爱。“以前冰棍儿都是嗦着吃,因为舍不得吃最后都化了,虽然手里黏糊糊的,但是心里甜滋滋的。”潘洪洋说。
在沈阳的春节习俗里,除夕夜必不可少的要数饺子,因为其形似元宝寓意来年“财源滚滚”。在正月初五“破五”这天,家家户户也都有吃饺子的年俗,人们尤其钟爱到中街老边饺子馆去。
撒粉、擀皮、填馅……临近春节,在中华老字号老边饺子馆,老边饺子第五代传承人郑春香异常忙碌。郑春香说,吃饺子是最传统的年俗,有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寓意,还包含着人们用勤劳的双手过上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沈阳人有关春节的记忆里,还有沈阳方城里的大小胡同。在清代,沈阳是除北京以外,当时全国胡同数量最多的城市。
作为“网红”打卡地的头条胡同,在清朝时期称为“贾记一条胡同”,系因建于此处的贾记商号而得名,是当年沈阳古城的丝绸交易中心。每到年终岁尾,胡同里常常是人山人海,人们在这里为新春佳节置办衣物。现如今的头条胡同,林立百余家商铺,集合上千种小吃,成为春节前感受沈阳烟火气息的热闹街市。
惊险刺激的尾波冲浪、俏皮可爱的潮玩手办、标新立异的国潮墙绘……融入时尚元素的中街,不但让中外游客目不暇接,更是在传承春节习俗里让人惊喜不断。
“中街是古老的,古老到已经有足足400岁;中街是时尚的,时尚到你想不到的它都有……中街不但是沈阳商业文明的见证,也是历史与现代的交点,更是传承沈阳春节习俗的桥梁。”沈阳市沈河区古城复兴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杨慧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沈阳中街人群依旧熙熙攘攘,在古老建筑与现代商铺中探寻城市文脉,寻找着记忆中最柔软也最直抵心灵的年俗记忆。
辽宁年俗词条之中部
贴春联
红色的春联寓意着吉祥如意,在沈阳很多家庭都保留着手写春联的习惯,特别是那些热爱书法的长辈更是会借用春联表达对晚辈的期许和祝福。除夕当天,孩子总会帮父母贴春联,听着那些有关春节的种种故事,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蒸馒头
时至今日,很多沈阳人依旧保持农历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的年俗。这一天,人们不但蒸馒头,而且一定要蒸好,因为这代表着各家各户的“面子” ,因为“蒸”有蒸蒸日上的寓意,也代表生活越来越美好。
走油货
在沈阳传统年俗里,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七八,家里就会炸制包括春卷在内的众多小食。其中,最多的还是炸萝卜丝丸子。
唠年嗑儿
韩宝龙 73岁
沈阳市沈河区正义社区居民
小孩盼过年,盼的是穿新衣裳和收压岁钱;我们老年人,盼的就是和儿女吃顿年夜饭。所以沈阳年俗里最重要的就是除夕夜的那顿团圆饭。
年夜饭通常都是全家老小一齐上阵——大人煮肉,小孩就负责尝尝咸淡;大人炸丸子,小孩就眼巴巴看盆子。通常情况下,年夜饭的菜盘都是偶数,大部分家庭的餐桌都会有四大件——鸡、鱼、排骨和肘子。尤其是那些有考生的家庭还必须有鲤鱼,象征着“鲤鱼跃龙门”。此外,东北拉皮因清爽解腻,也是年夜饭餐桌上的常客。
潘洪洋 40岁
沈阳市沈河区古城复兴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我记得在上小学六年级的那个春节,我收到爸爸妈妈给我的一份春节礼物——一只儿童手表。我至今都记得,它的外壳是黄色的,表带是淡黄色的。后来,妈妈告诉我,这个礼物代表让我珍惜时间,而且要像指针那样一直向前,不能后退。
今年春节,我也打算送父母手表,我觉得他俩一定很惊喜,也象征我对父母的爱是分分秒秒的。
本报记者 田 勇 文并摄
责编:王永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