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扭热“东山里”
群山环抱间的大琵琶村。
大琵琶村秧歌队“排街”“送福”。
年·事
辽东地区地处长白山余脉,俗称“东山里”。
长白山脉蜿蜒拐进这里,线条变得逐渐温柔。大琵琶村就安安静静地躺在群山环抱间。村民们恪守这一方水土,始终坚守着最原始的年俗。也正是这份特殊的“原始”,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给大琵琶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长远的效益。
壹
1月20日,大寒,清早空气冷得清冽。
于春成站在自家窗前往外望了望,今年冬天的雪不大,远处的山尖上只积了一层薄雪。他回过头撕掉墙上日历的一页,离年越来越近,于春成嘟囔了一句:该忙起来了。
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大琵琶村,春节的重头戏是地秧歌。
据说先人岁时就有官民同乐、男女起舞的“踏锤”之风,后来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逢年过节,军民就要唱歌跳舞,传说这就是满乡地秧歌的起源。
于春成就是大琵琶村秧歌队的组织者。
一进腊月,于春成便开始走家串户。一是为了打帮手杀年猪,二是张罗秧歌队的大小事儿。
腊月二十,老张家杀年猪,于春成早早赶过去帮忙。辽东山区过年祭祖讲究用黑猪,以前家家饲养黑猪成俗,称其为“使唤猪”。老张家的这头猪已经养了一年,肥得敦敦实实。张家二儿子今年第一次杀年猪,颤颤巍巍的样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一旁正在准备“隔年饭”的张婶伸出沾满黄米的手,笑着拉过儿子说,“没事儿,快去屋里把新炕席铺上!”
刚从大集上抱回来的炕席寒气未退,还有些微微发硬,蓝底红花上面印满了一个一个的小“福”字。在“东山里”,以前无论穷富,过年的时候家家都是必买一领新炕席的,寓意“见见新,翻翻身”。现在炕席都是地板革,结实耐用,很多家也就不换了。但大琵琶村很多村民还是坚持过年时换新炕席子。
杀完了猪,大锅就炖上了杀猪菜,聚在一起的村民们“南北大炕,炕桌摆上,黄米干饭,荤油熬汤”,大琵琶村的年事热气腾腾。
贰
除夕越来越近,大琵琶村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浓。
小年前一天,于春成推开杜家豆腐店的门,店主老杜是大琵琶村秧歌队的副队长。
“东山里”过年有做豆腐的习俗,豆腐的“腐”与“福”谐音,取“做福”之意,地产的河鱼炖豆腐经常是辽东人家年夜饭的压桌菜,所以春节前豆腐店十分忙碌。
老杜一边煮豆浆一边跟于春成“汇报”秧歌队的准备情况:服装都是自己的衣服,家里大红大绿的床单窗帘都是“秧歌服”,60多人的队伍差不多集齐了。从饲养牲畜到草药种植,如今村民大部分有了致富项目,钱也都赚到了。这秧歌自然是扭得更来劲儿了。
年根儿底下的大琵琶村,傍晚的落日被烧得红彤彤的,余晖挂在山头氤氲成一抹艳红,村里到处飘荡着砧板上菜刀剁得乒乓响的声音,户户烟囱咕嘟咕嘟冒着烟,小孩儿拎着从家里“偷拿”出来的鞭炮一路笑闹着冲向村边的山头。女人们系着围裙屋里屋外地忙碌,雪堆里是一块块被冻得结实的苞米茬子“饭块”。黏火勺、苏子叶饽饽、萨其玛等“隔年饭”早已经准备好了。大萝卜馅和面,拌上调料,用手挤出的素丸子,面切成条状或菱形状炸成金黄的排叉,热乎乎地装进杏条编织的腰筐里,吊在厨房的棚上。到了过年期间,孩子们玩饿了,或是家里来了客人,这些都是随时可以抓上一盘垫食或待客的美味。
叁
待到除夕夜,村里家家户户都是红灯高悬。年夜饭餐桌上摆满硬菜,猪肘、猪蹄、河鱼炖豆腐、肉肠、皮冻、“黑瞎子上炕”(满族传统火锅),大伙儿举杯欢贺,唱着当地特有的小调,欢庆新年。
除夕一过,便是正月。于春成说,初七一早,秧歌队就会穿戴一新,浩浩荡荡从村东头开始扭起。先绕村一周,然后“排街”挨家挨户“送福”,队形和阵式依地形变化,五风楼、九连灯、梅花、五角星、二龙吐须、对面斗、套连环、剪子股等,各种花式应有尽有。
喇叭唢呐响彻沟沟岔岔,到处都是粉彩花扇的影子。
大琵琶村一共四条街,秧歌队足足要走上五六公里。看到秧歌队进来,村民会放一挂鞭炮迎接。一时间,古朴的乡村笼罩在一片锣鼓喧天和鞭炮齐鸣的热闹中。
到了晚上,秧歌队的鼓乐器会被抬到村东头,准备开始“放路灯”,家家户户门前陆续点起火堆。以前火堆是用锯末子和羊油搅拌在一起的,现在大多改成了玉米秆。时间一到,鼓乐声骤起,队伍分成四队,一种乐器一条街,开始正式“放路灯”。熊熊火光里,村民们载歌载舞,婉转起伏的小调弥漫着来自远古的味道,人们用这样传统的方式,期盼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放路灯”结束后,村民们手举灯笼跟着秧歌队一同到村东头外,将灯笼和头戴的“花山”烧掉。回村的路上,空气里弥漫着火药新燃的味道,偶尔还会有突然爆响的烟花在他们身后绽放,映红村民们一张张满是兴奋与期待的笑脸。
那笑容淳朴坚定,仿佛澎湃着无尽的血脉与动力,将关于满乡年事的记忆,永远传递。
远处山头的那片薄白也在这热烈的新年中渐渐消逝了,“东山里”的风依稀有了泥土的味道。
辽宁年俗词条之东部
祭灶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天是辽东民间的祭灶日。以往,辽东满族祭灶用的灶糖都是自家熬制,多用高粱米和大红萝卜熬糖。东山里人家熬的灶糖味美香甜,熬出来的糖块,除用于祭灶王,糊灶神的嘴外,过年期间也可作待客之用。辽东祭灶多在晚间。
破五
正月初五这天要“赶五穷”,俗称“破五”,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这一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备“隔年饭”
辽宁东部的特色年俗之一。为了让辛苦了一年的自己在过年期间有比较充裕的休闲时光,可以去看戏、扭秧歌、串门儿,各家的主妇们往往在年前就会备好春节的一应主食与主菜,即备“隔年饭”。
春天就要来了。
唠年嗑儿
崔德阳 84岁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平顶山镇大琵琶村村民
我们小的时候年三十儿都要出去“接年”,拎着个灯笼在村里来回走,接喜福。那时候也扭秧歌放路灯,秧歌不是随便进谁家院子的,要先有一个“跑报”的,进去先扭一圈,打个招呼,秧歌队才能进院子。那时候家家门口挂灯笼,一般都是走马灯,谁家要是挂个保险灯(一种带灯罩的大型手提煤油灯),那可老让人羡慕了。小孩儿过年喜欢玩“靰鞡滑子”,就是一块木板镶嵌两根铁丝,人站上去使劲一蹬就能滑走。二月二的时候会“撒灰堆”,就是用筛好的草木灰,从水井边缘散撒一条灰线引导至水缸,叫作“领龙”,表示一年不愁水吃。
于志泉 27岁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平顶山镇大琵琶村村民
我现在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每年春节都会提前回家,帮父母准备年货。春节是承载中国人深厚情感与无尽期盼的节日,对于在外求学的我们来说,更有着别样的意义。
家乡的年俗我都记得,每到除夕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分享着这一年来各自的经历,哪怕只是些日常琐碎,却都显得无比珍贵。所以回家过春节是我一年最快乐的时刻,我在杭州学习,每年回家我都会带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年年不重样,父母辛劳一年,这也算是我的小小新年礼物吧。
本报记者 赵 雪 文并摄
责编:王永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