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少年周恩来曾经读书的教室,孩子们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周恩来塑像。
学生们参观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本报记者 田 勇 文并摄
课文摘录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时间:2024年11月15日
地点: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教学目标:
1.深刻体会文中人物深厚的爱国情怀和远大志向;
2.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能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3.深耕校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核心提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课文内容,昂扬向上,充满力量……或许不用给大家提示,就能猜到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翻起它字字入魂,读起它朗朗上口,想起它温暖自豪。
1910年秋至1913年,少年周恩来曾在沈阳读书,并在这里说出那句豪迈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为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句名言激励一代代莘莘学子砥砺前行、奋发有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生动教材。
11月15日,在周恩来曾经读书的地方,学生们正在聆听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
第一课时
“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们要重读一篇课文,缅怀一位人民公仆!”
面向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部的学生,东北育才学校思政课教师赵倩精神饱满,落落大方,深情讲述一代伟人周恩来为什么会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强音。
“每当我们想起他的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同学们请回答,他究竟是谁呢?”赵老师说。
“周恩来!”学生们齐声回答。
“对,就是周恩来,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赵老师紧接着说。
在少年周恩来曾经读书的教室,加上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浓厚的历史气息,学生们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1910年随伯父来到辽宁铁岭后在银冈书院读书。1910年秋天,周恩来来到当时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奉天(今沈阳),就读于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在这里他度过了三年的学习时光。这一年,也是周恩来人生的转折之年——他远离江淮平原的故乡,来到白山黑水的东北,从禁锢心灵的私塾生活转到刚刚开办的新式学堂,让少年周恩来眼前的天地顿时变得宽广起来。
在这里读书时,少年周恩来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触了进步教师,热烈追求新思想,以“一物不知,学者之耻”的学习精神,“深究而悉讨”的学习态度,“慎思而明辨”的学习方法,刻苦学习,不断进步、成长。他的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尤以作文、书法最为突出。
由于当年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东北地区成为外国势力争夺的焦点,长期的战火给这里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在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有一位从山东来的史地教师高亦吾,是一位有民族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高亦吾常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宣讲革命烈士的爱国英雄事迹,宣传爱国思想。有一次,他向周恩来和学生们讲起因广州起义失败而壮烈牺牲的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他讲得悲壮激越,少年周恩来听得热血沸腾,热泪满腮。
后来,周恩来和同学相逢,回忆这段学习生活时曾感慨地说:“高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
第二课时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
这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消息很快传到东北沈阳。
少年周恩来受进步思想影响,毅然剪掉象征奴役、屈辱的辫子,表示坚决同清政府彻底决裂。他是学校中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学生都纷纷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在1911年底的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地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也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还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听到这些回答,魏校长不由得连连摇头。
当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慷慨激昂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异乎寻常的回答,让魏校长为之一振,他万万没想到少年周恩来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高兴得连连点头称赞:“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百年以来,一直在中华学子之间流传,成为人们共同的一句座右铭。
说起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以及如今的东北育才东关模范学校,就不得不说东北育才这所“马背上的红色学校”,它是辽宁名副其实的红色名片。
东北育才学校与共和国同龄,于1949年5月1日在沈阳正式开学,由张闻天、徐特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
那是在1948年,东北全境刚刚解放,第四野战军挥师参加平津战役。为解除指战员后顾之忧,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人才,东北第一育才完全小学校在沈阳成立。
因为学生是从东北各地,通过马车、驴车、推车运送到沈阳,因此东北育才学校也被称为“马背上的红色学校”。
战争年代,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东北育才学校始终没有忘记肩上的重任。徐特立在东北育才学校建校之初就强调:“教育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学校就是要为孩子服务,要热爱孩子,让他们的心理和身体都得到健康发展,教育他们学习科学知识,要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这句话后来成为东北育才学校教师的座右铭。
经过资源整合后这种馆校一体的格局,既丰富了东北育才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同时也为不断探索发挥纪念馆德育作用起到引领作用。
第三课时
1912年,东关模范学校成立两周年,全校师生召开了庆祝大会。校庆大会结束以后,少年周恩来有感而发,奋笔疾书,写下一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
此文在当时获得老师很高的评价,老师给予的评语是:“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
这篇作文于1913年在全省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同年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后来,上海进步书局在收集全国模范作文时又将此文编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中,编者又加了一句评语:“衔华佩实,左宜右有。”意思是此文无论是写作水平,还是写作内容都是很完美的,无可挑剔的。
1913年秋,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国内著名的天津南开学校。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毕业后的周恩来想的不是个人的出路,而是祖国的前途,他决心到国外留学,以寻求救国的真理。途经沈阳时,他回到阔别已久的沈阳,看望在沈阳读书时的同学。临别之际,他写下“志在四方”和“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豪言壮语。
“周恩来在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国外留学又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再到远赴欧洲勤工俭学又回国投身革命……一直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用一生兑现了自己的誓言,践行着自己的信仰。”赵老师在临近下课时说。
学生王瀚钰说,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感觉周爷爷从书本里走了出来,仿佛就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最近,我在看老师推荐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励志故事》,里面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深情讲述周爷爷的丰功伟绩、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更加激励我也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王瀚钰说。
“我喜欢弹钢琴,也喜欢打篮球,但我更喜欢学习数理化。”学生刘睿轩说,他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我要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而读书!”
“我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医生”“我未来要成为一名化学家”“我以后想要成为一名军人,为保卫祖国和平而努力读书”“我想要当老师,可以教书育人,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发言。
链接
沈阳周恩来 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沈阳,大东区育才巷,东北育才东关模范学校。
来到学校正门西南侧,是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横写“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校名。
只见这里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落,依次排列前教学楼、礼堂、后教学楼三栋建筑。整个建筑既有东方韵味,又融合西方建筑的风格,给人以厚重肃穆的感觉,仿佛正在无声地讲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据《奉天通志》记载,此处建筑建于1910年,系当年开办的新式学堂。
2004年经沈阳市批准,这里成为东北育才东关模范学校,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则位于校内。
每逢节假日或重要时间节点,或三五成群的好友,或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都会在纪念馆前排起长龙。在庄严肃穆的周恩来塑像前,人们面向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拳,共产党员的誓言铿锵有力,震撼人心;共青团员的誓言声音洪亮,意气风发;少先队员的誓言声声清脆,发自心底……
作业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请认真思考,生长在新时代,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贡献?
2.重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同学分享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人物或故事。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