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丨恐龙从朝阳飞向蓝天
中华龙鸟化石。
本报记者 赵 雪 文并摄
课文摘录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
距今约1.45亿年前,辽宁省朝阳市还是一片苍茫的原始森林,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沼泽遍地,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和煦地照着大地,世界温暖而安详。一只浑身长满丝状绒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摇摇摆摆地站在湖边一块高高的大石头上,它抬起头看了看湛蓝的天空,然后张开“手臂”,准备一跃而起……
时间来到1996年,时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的季强得到了一块奇怪的恐龙化石,这块出土于朝阳北票市四合屯村的化石最初只有分正模、负模(一个化石中间劈开形成2片,突出的是正模,凹进去的是负模)的两块。化石上的恐龙体态很小,作飞翔状,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有50多节尾椎骨,后肢长而粗壮。此外,最引人之处是它从头部到尾部都披覆着像羽毛一样的皮肤衍生物。季强和同事们迅速展开了研究。同年,季强等人将其负模命名为中华龙鸟,归入了鸟纲。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丕基把其正模命名为“带羽毛的恐龙”。
这块化石很快轰动了全世界。
它真的是世界上第一只飞上天空的恐龙吗?
据研究考证,中华龙鸟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型动物。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这只恐龙会不会飞,而是这一重大发现,为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假说提供了重要证据。
1996年12月,在四合屯又发现了中华龙鸟后代的化石,化石产出层位在中华龙鸟化石层之上的5.5米、孔子鸟化石层之下的8.5米处。据考证,这种鸟类具有很低的飞行能力,比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始祖鸟要原始些,故命名为原始祖鸟。第二年夏天,在四合屯又发现尾羽鸟化石。
通过这些生活于不同时期的鸟类形成的化石,基本可以看出早期鸟类演化的进程:原始中华龙鸟,虽身披羽毛,但只能在陆地奔跑,不能飞翔;粗壮原始祖鸟,身披羽毛,能短距离滑翔;孔子鸟,可短距离飞翔;长趾辽宁鸟,已能飞翔。由此,季强得出如下的早期鸟类演化模式:中华龙鸟期—始祖鸟期—孔子鸟期—真鸟类期。
所以,这只中华龙鸟虽然还没有学会飞行,却是所有鸟类的鼻祖。
“1996年以前,博物馆、科普书上的恐龙复原像身上一般只有鳞片,因为人们没在恐龙化石上找到从鳞片到羽毛的过渡形态,或者羽毛。可以说,中国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有力推动了鸟类起源的研究。”朝阳市文化研究学者雷广臻介绍说。
到目前为止,在朝阳地区发现的鸟类化石已经超过250枚,仅四合屯地区就发现鸟类化石200多枚。这些化石后来被统称为“辽西化石”。“辽西化石”的种类和数量之多,演化遗迹保存得如此系统、完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朝阳也因此成为全球古鸟类研究学者们最向往的地方。
时间再倒回到1亿多年前,那只站在湖边跃跃欲试准备“飞翔”的小兽脚龙,也许一不小心掉进了湖里,它的尸体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开始慢慢地腐烂。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溶解了岩石和泥沙里的矿物质,又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或成为晶体,这些矿物质随着水流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恐龙骨头里,填补了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时间又慢慢过去了许久,有一天,朝阳北票四合屯村的一位农民无意间捡到了一块化石标本……
直到亿万年后,这只小恐龙仍然没有学会飞翔,但它变成了“中华龙鸟”,飞进了孩子们的课本,飞向了全世界。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