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故事 历史的补白
个体的故事 历史的补白
——专访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
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 辽报制图 许 科
本报记者 卢立业 孙明慧 文并摄
提示
由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教授主持的“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和“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研究项目,自2018年年末启动以来,已开展了超过5年。今年夏天,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为工业中国而斗争:鞍山钢铁公司口述实录(1948—2020)》一书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正式出版。该书精选了60份“鞍钢人”的口述史料,用他们的个人生活史,为新中国工业化的宏大画卷补白。
近日,本报记者在南京大学对周晓虹进行了独家专访。通过口述史研究成果,以新的视角深入观察鞍钢乃至新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雕塑”值得留存的人物群像
采访当天,周晓虹十分忙碌。与记者一样等待周晓虹的还有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他们需要与周晓虹敲定新书《为工业中国而斗争:鞍山钢铁公司口述实录(1948—2020)》的出版细节。
周晓虹走进会议室时,手上拿着一个袋子。他一边说“让大家久等了”,一边从袋子里拿出几个盒子来。“我刚刚去买光盘盒了。”周晓虹的语气有些兴奋,“我们要把每位受访对象的口述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都刻成光盘,装进盒子,制作封面,做好编号,集中保存。我们会有一处专门的空间,来陈列收藏这些珍贵的记录。而这些记录将从不同角度来呈现我们这个国家的沧桑巨变。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与造一座大楼等量齐观。在我看来,这些口述史体现的是当代中国的精神足迹!”
今年是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和“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研究项目开展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截至目前,项目组已经采集超过1500份口述史,积累了数千小时的口述录音,整理出数千万字的录音逐字稿。当历史车轮在每一个体的生命历程中驶过的时候,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辙印;而宏大的国家叙事,也不能缺少芸芸众生生命历程的交相编织。周晓虹说:“个人口述能够使我们的历史不仅全面,而且更为生动。我们立志用10年的时间,收集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者们的口述历史资料,为他们‘雕塑’值得留存的人物群像。”
几年来,周晓虹带领团队行走全国各地,寻访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第一代亲历者及他们的后代。
“受访者们向我们讲述并分享了与国家的宏大历史经纬编织在一起的个人的生命历程,或长或短,或波澜壮阔或平淡自得,其中有自豪、欢乐、惊喜、满足,也有泪水、委屈、失望甚至痛楚……”周晓虹说,“我们尊重他们的叙事,体认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选择,同样更感激他们的付出。尽管我们知道,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能够记载下的都不及他们丰富人生体验之万一,但我们依旧执着于做好每一场访谈。我们希望能够用他们每一个人丰富多彩的口述叙事,为新中国工业化的宏大画卷补齐一角。”
在重要节点出版“鞍钢讲述”
在已采集的1500份口述史中,来自鞍钢的内容举足轻重。
“在整个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采集计划之中,鞍钢始终处在核心的位置。”周晓虹说,这不仅是因为在新中国工业建设伊始,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就处在中国工业化的中心,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156 项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中,鞍钢位列榜首,而且因为鞍钢是中国共产党掌管的第一个大型工业企业,真正掌控和抗战后恢复开工的时间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其后又对整个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建设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鞍钢口述史料的结集出版,成为项目进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回忆起在鞍钢采录口述史的过程,周晓虹记忆犹新。
2020年10月,主要由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师生组成的口述史联合访谈团队来到鞍山,先后访问了鞍山钢铁公司不同历史时期的亲历者及其后代共计108人(104组)。这108位被访者,除了10位“六大员”(1946年派往鞍钢的六大协理)和“五百罗汉”(1948年至1954年间派往鞍钢的500位地县级以上干部)的子弟外,还包括2位全国劳动模范的后代(孟泰之女孟庆珍、王崇伦之子王晋杰)、与雷锋一起从湖南来支援鞍钢建设的工友易秀珍、鞍钢著名的“铁姑娘”由秀华,以及鞍钢不同时期的管理者、建设者和亲历者。
关于此次出版的新书,周晓虹表示,书中收录内容经联合访谈团队多次讨论,最后确定将26份个案选入上卷,28份个案选入下卷,同时,又选用了49份个案以附录的方式刊列于下卷,其中包括被访亲历者的姓名与个人简历,以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亲历者的感怀。
采访即将结束时,周晓虹说,几年来,项目团队采集了大量历史照片,“这是绝无仅有的珍贵资料。我们希望用这些照片来办一个影像展。”按照计划,项目将在2029年结束,周晓虹认为,届时应该已经采访了2000人到3000人,“这两三千份口述史档案,可以供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学者来研究。哪怕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但是档案还在,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奋斗过的那一代人的记忆将永久留存”。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