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国有企业“种子队”
同类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绝对优势
当好国有企业“种子队”
辽阳石化厂区。
辽报制图 黄丽娜 邓婷婷
本报记者 田 勇 文并摄
说厂
“只要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52年前的铿锵口号,喊出“大厂”气魄。
从为国织就“七尺布”,到担当国企“种子队”,辽阳石化以“冲刺”姿态跑出发展“加速度”,勇当国企改革“排头兵” 。
为国织就“七尺布”
国庆前夕,在中国石油辽阳石化,10万吨尼龙66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一座新型现代化化工装置的雏形已初露端倪。
辽阳石化是国内尼龙产业龙头,更是拥有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唯一的尼龙生产线,作为国家“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化工新材料,10万吨尼龙66项目的落地意味着企业特色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9月8日上午,在辽阳石化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根之旅”活动。这天是“中国石油开放日”,每个人都把目光聚焦在一块蓝白相间的布料上。“三四十年前,能穿上这种布料,那就是时髦的象征。”辽阳石化退休职工刘桂华说,这种布料禁拉又禁拽,禁洗又禁晒,穿在身上笔挺还轻快,人们给这种进口涤纶纺织品取名“的确良”。
作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四大化纤基地之一,新中国第一块的确良原料正是诞生在辽阳石化。
已至耄耋之年的蒋新坤,曾担任辽阳石化化纤厂厂长,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告诉记者,国产的确良的问世,改变了我国化纤工业依赖进口的局面,也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贡献。“当时的衣料主要是棉布,存在‘棉粮争地’的问题。”蒋新坤说,20世纪70年代,世界纺织工业进入化工时代,为解决人民穿衣问题,国家决定建设辽阳石化。
1972年,首批建设者从五湖四海会聚而来,肩负起在这座千年古城开拓新中国石油化纤产业的重任。1974年“三通一平”大会战拉开序幕,“只要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的口号响彻寰宇。蒋新坤回忆,因为缺少大型机械,施工建设难度远比想象中要大,“工人的衣服往往是湿了干,干了湿,最终结上一层厚厚的汗碱。”数万名建设者克服困难,高质量建成我国当时最大化纤生产基地的同时,也在共和国历史上创造出超越自我的“辽化奇迹”。这一时刻注定载入史册——1979年初,辽阳石化产出首批纤维原料,随后经过辽阳纺织厂纺织成为涤棉细布,国产的确良诞生了。
蒋新坤说,辽阳石化年产化纤原料达到7.4万吨,如果全部织成的确良可以保障全国人均“七尺布”,相当于430万亩棉田织成的布匹量,“那时厂子门前天天排长龙,全是全国各地纺织厂来提货的运输车,咱们的‘的确良’供不应求”。
勇闯改革“深水区”
公路笔直、管排纵横、钢架林立、机器轰鸣……
走进辽阳石化厂区,仿佛置身一座科幻的城市,如茵的绿地又恰似一幅延展的画卷。
“这几年,咱们厂的变化特别大。”说这话的人名叫杨植,5年前他从门警岗位考取一线工艺技术岗位,如今是辽阳石化炼油部三联合装置区的一名操作工,“一线岗位虽然辛苦,但收入大幅增加,既有干头也有奔头。”
在辽阳石化企业精神教育基地,陈列着一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国家统计局颁发的金色奖状,用以表彰辽阳石化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化纤联合企业。
原来,继生产国产的确良之后,辽阳石化还填补了我国新型乙烯裂解炉的市场空白,先后获得我国最大石油化纤联合企业和中国50家最大化工企业第三名的殊荣。
然而,因为市场意识不强等因素,这家大厂陷入连续12年亏损的泥潭。
“只有改革,才能让企业焕发活力。”辽阳石化企管法规部主任高劲松说,对于当时的辽阳石化来说没有经验可循,但是管理层坚定了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
源头既清,波澜自阔。辽阳石化用党建强基,以思想破冰,靠实干作答,走出一条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子。
“以前,大家都是坐等工资,多干一点儿都要斤斤计较;后来,实行新的绩效考核办法,每个人都拼命努力挣奖金。”高劲松说,开展薪酬分配机制改革后,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与此同时,辽阳石化还频频向机构改革、“瘦身健体”等领域“亮剑”。
树立市场导向、压缩管理层级、清退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在一项项改革重拳之下,辽阳石化更加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激发内部活力、释放发展动力。
2011年,千万吨级原油加工项目开车成功,辽阳石化实现“大化纤”向“大炼油”“大芳烃”的华丽转身。辽阳石化人“千万吨炼油”的梦想变成现实,企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同时,也在辽阳石化转型发展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路风雨兼程,辽阳石化在改革中敢为人先,大胆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探索前行,一举在2017年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努力担当“种子队”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辽阳石化车间里忙碌依旧。
走进聚酯车间,熔喷模头吐出丝状纤维,随后经自动生产线“顺流而下”,最终通过烘干等环节“扎堆”进入包装袋。
“这就是PETG共聚酯,具有无毒无害等特点的新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和电子电气等领域。”辽阳石化新材料高级专家陈颖说,辽阳石化是国内首家PETG共聚酯生产企业,今年夏天成功突破该新材料的核心配方工艺,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耐温90级、95级和100级新品。
然而,作为绿色健康材料的代表,PETG技术和产品曾长期被国外企业所垄断。
产业报国和科技报国,是辽阳石化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陈颖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毕生所求。
为迅速攻克这项科研难题,她带领技术团队放弃休息,挑灯夜战,夜以继日地开设课题、查询资料、动手实验、分析数据,经过1000多个日夜,终于成功研发出PETG共聚酯产品,填补了国内该项领域的空白。“2017年,PETG共聚酯产品第一次开车便取得成功。如今辽阳石化已占据华东、华南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陈颖说。
这样的故事在辽阳石化并不罕见——从“十年磨一剑”建成国内首套PETG共聚酯生产线,到自主研发氧化二氮分解催化剂为碧水蓝天净土“打气”;从攻关世界首套千吨级超重力烷基化工业试验装置,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实现产品系列化引领特色产业,辽阳石化近年来形成推广应用技术16项、自主创新产品20个、申请国家专利45项,成功走出一条从“落后”到“跟跑”再到“赶超”的自主创新之路。
党建,是辽阳石化的“根”与“魂”,也是辽阳石化担当国企“种子队”的“法宝”。
在辽阳石化,党员占员工总数六成左右,而且能够做到基层班组“班班有党员”。今年,辽阳石化开展“百名先锋、百座堡垒”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坚持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等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艰苦岗位上挖掘鲜活的先进典型事迹。
“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辽阳石化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廉金龙说,“辽阳石化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贯彻‘两个一以贯之’重大方针,深入实施技术立企、人才强企、改革兴企三大战略举措,努力开创辽阳石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奋力当好国有企业‘种子队’。”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