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大装备安上“中国芯”
填补两百多项国内空白
为重大装备安上“中国芯”
沈鼓集团总装车间正在装配大型压缩机组。
辽报制图 黄丽娜 邓婷婷
本报记者 张 颖
说厂
沈鼓的历史,写满奋斗的志气。75年前,从马棚里艰难起步;75年间,从“跟跑”到“领跑”。
今天的沈鼓,以自立自强之姿,为国之重器锻造“中国芯”,让中国工业“心脏”迸发蓬勃动力。
从马棚里起步
2006年搬到铁西区张士开发区开发大道后,沈鼓集团厂区占地面积70余万平方米,厂区面积扩大了数倍,车间更开阔了,设备更先进了,工人们生产环境更好了。这座现代化的装备制造工厂,有一张鲜明的名片,集团办公楼入口处墙上的企业简介中写道:沈鼓集团是为国家化工和能源行业提供工业心脏设备的制造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着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创造了数个全国第一。
这是沈鼓的名片,让每个走进沈鼓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家为国之重器锻造“心脏”的企业的历史荣光。
“沈鼓的辉煌离不开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知道沈鼓的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才能创造更辉煌的未来。”沈鼓集团高级顾问刘胜民说。
沈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沈阳刚解放的时候。1948年11月2日,沈阳漫长的冬季已经来临。刚解放的沈阳城内一片废墟,在一个残破的马棚里堆放着破损的零件、生锈的机器,这是被国民党破坏的沈阳制车厂的苍凉景象。
刘胜民翻阅档案后告诉记者,就是在这个马粪如山、荒草没人的破败马棚的原址上,沈鼓艰难起步,一步步成长为享誉全球的装备制造大厂。
1952年是沈鼓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年,当年国家共投资170万元用于厂区、厂房改扩建,引入抚顺301厂的苏联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为工厂提供B1、B2、B3三套中低压扇风机制造技术。当年,利用引进技术为国家重点工程哈尔滨亚麻厂生产了3种13个型号共103台扇风机。由此,沈阳第四机器厂(沈鼓前身)被确定为全国第一家风机专业制造厂,开始涉足为机械设备提供动力,为大型设备锻造“心脏”。
1953年,工厂更名为“沈阳扇风机厂”,此后风机产量连年增长。
1963年更名为“沈阳鼓风机厂”,沈鼓这个名字第一次叫响在辽沈大地上。
写进国家档案
要了解沈鼓的历史、沈鼓的故事,就要回到它诞生的地方——铁西区。
2006年以前,站在铁西区云峰街向北望去就能看见沈阳鼓风机厂的大牌子。每天早晚上下班时,工人们成群结队地从厂区进出的场面非常壮观。如今,老厂房和工人社区被崭新的楼盘和景观所覆盖,那段历史记忆便以影像资料的形式被保存下来,通过展览向世人讲述沈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故事。
沈鼓集团转子车间主任梁辰在这片区域生活了30多年。回想当年的日子,他说,父亲那一辈的工人就是在这里接下了国家的一项项艰巨的任务,见证着厂子实现了一次次的蜕变与腾飞。
1960年9月30日,是沈鼓历史上值得骄傲的日子,这一天沈鼓人造出了我国第一台透平压缩机DA-3250-41。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展陈的一张照片里记录着我国第一台压缩机诞生的故事。照片里,一张长条木板桌,几个男女青年相向而坐,全神贯注地研究着一张图纸。桌子上摆着三角板、计算尺、量角器和几支散落的铅笔。照片下面用黑体字加以说明“沈阳鼓风机厂的技术人员,在研究苏联压缩机的图纸”。这是沈鼓技术人员攻坚克难、潜心研究的千百个瞬间的一瞥,这背后也是千百个斗转星移的日与夜。
梁辰的父辈们一字不差地照抄图纸上的数据,逐字地翻译俄文,比照尺寸确定工艺手段。不断地琢磨和模仿,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沈鼓造出了中国的第一台压缩机。
虽然从壳体到形状,甚至尺寸参数都是照着苏联图纸仿制的,但这台机器的问世还是让沈鼓人足足高兴了一年,这台机器的生产过程也被国家档案翔实地记录下来。
“那时粮食都是定量的,一顿饭就是两个窝窝头就着一碗白菜汤。很多人都是饿着肚子在搞研究,父辈们身上所展现的吃苦、坚韧的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梁辰说。
攻克核心技术
取得辉煌成就离不开历代沈鼓人的努力,依靠着代代相传的优良作风,让我们翻开沈鼓历史时才能看到这些斐然的成绩。在我们国家粮食生产不足的时候,沈鼓人研发制造的二氧化碳压缩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化肥产量的攀升,解决了人民填饱肚子的夙愿。
20世纪70年代,沈鼓引进了意大利离心压缩机技术,开启了对核心设备国产化的探索。从此以后国人的生活变得色彩斑斓了,大到汽车外壳,小到衣服颜色、保鲜剂、塑料袋,这些乙烯工业制成品奠定了我国石化产业的基础,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进入本世纪,沈鼓的研发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多次提到企业对创新的重视,他说:“要把创新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砸锅卖铁也要搞研发。”
在沈鼓集团的研发设计部门,数字化设计与敏捷设计已初具规模。此外,沈鼓集团还完成了防喘振回路与带压启动的模型建立和评估方法,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应用验证。沈鼓集团历来重视科研投入,每年在研发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员都占不小的比重。据沈鼓负责人介绍,集团的开发经费和教育经费上不封顶,这为持续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2004年,沈鼓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国产化4万空分压缩机,填补了我国空分装置用大型压缩机的空白,之后又相继开发了 4.8万空分压缩机和5.2万空分压缩机,实现了我国大型空分装置压缩机国产化三年三级跳。
2010年8月29日,中国首台套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研制成功了。这标志着我国大型石化装备的重大突破,意义重大。
……
攻克“卡脖子”难题,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让无数“国之重器”跳动着沈鼓的“心脏”。
“华龙一号”是我国重要建设项目,沈鼓为其核主泵的主给水泵组提供了关键设备及国产耦合器。首台国产化耦合器的问世,打破了国外供应商的垄断。
此外,四川天然气化工厂、茂名石化、上海金山、扬子石化等企业的大型项目所使用的空气压缩机、天然气压缩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等关键设备,也都来自沈鼓,保障了国家能源化工行业的稳定发展。
“可以自豪地说,多年来沈鼓实现了多项核心设备国产化突破,填补了200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被誉为‘国家砝码’。”刘胜民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