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流金”今日“青绿”
生态环境修复已达四百余公顷
昔日“流金”今日“青绿”
辽报制图 隋文锋
本报记者 赵 雪 文并摄
说厂
乌金涌动,曾为抚顺凝聚起最坚实的工业之躯,也支撑了共和国工业的崛起。
曾经,煤海渐渐沉寂;如今,巨坑再焕生机。
遍染朝气的绿色希望,正生生不息,走向未来。
“废墟”再生
中国东北,北纬41°、东经123°,土地骤缩成一个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2.2公里,总面积达十余平方公里的深坑。这里就是世界闻名的露天矿坑,号称“煤都之眼”的辽宁省抚顺市西露天矿。从1901年开采至今,已过百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露天矿共生产煤炭2.8亿吨,油母页岩5.3亿吨,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动力煤资源。
1948年10月31日,抚顺解放。11月2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接管抚顺煤矿。12月抚顺矿务局成立,隶属于东北工业部,王新三任局长。彼时的抚顺煤矿采区大部分已被水淹,生产基本瘫痪。从开始接收起,王新三等人就秉持“原封不动,全部接收,保证继续生产,初步了解情况以做好下段工作基础”的原则。1949年1月到4月,还连续两次开展献纳和收集器材的运动。
曾任抚矿机电工程师的保木本弘在撰写的回忆录《在抚顺煤矿留用的日子》里曾这样写道:“这期间,使我们感到惊讶的是,王局长和局里的干部,每天都要腾出时间,走访基层干部和工人。这样,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工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
西露天矿由于采煤与剥离岩层比例长期严重失调,加上崩岩整理工作滞后,矿坑内到处着火,坑下基本无煤可采。为了灭火,大家想出一个从“火区”上一层岩层向下打钻眼,然后顺着钻眼往下填充黄泥浆灭火的办法。方案实施后,果然很有效果,一个个被封闭多年的采煤工作面打开了。但是,西露天矿深部坑仍然因淤积大量积水而不能正常开采。于是,王新三就同各矿领导干部一起,发动广大矿工迅速投入抽排矿井积水的战斗中。由龙凤矿36名经验丰富的老矿工组成的井下抢险队,涉水向矿井深部探进,终于让封闭在矿井底层的12台大型水泵重新运转。
1952年3月,抚顺煤矿利用矿井瓦斯试制炭黑技术研究成功,并建起一座日产炭黑300公斤的炭黑厂。这座炭黑厂经中央燃料部投资扩建,自1952年到1978年共燃烧矿井瓦斯超过6亿立方米,生产橡胶工业急需的炭黑8700多吨。为了继续扩大研究成果,并为中国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抚顺煤矿成立了“瓦斯研究所”。后来,这个小小“瓦斯研究所”扩大成为“抚顺煤矿安全研究所”,由费广泰出任该所首任所长和主任工程师。这就是后来形成现代化规模的“抚顺煤矿安全研究院”的前身。
经过艰苦的恢复工作,西露天矿的煤炭产量从1949年的121.21万吨提高到1952年的207.12万吨。值得一提的是,西露天矿不仅产煤,还产油母页岩,这种岩石可以提炼出石油,这对当时缺油的新中国来说至关重要。
工业之“粮”
抚顺西露天矿退休干部臧玉仲历任露天矿实习员、工人、钻机司机、副队长、队长、矿机关工作人员长达40年。1961年,臧玉仲还是一名实习员。他总爱回忆起当时他眼里抚顺西露天矿让人热血沸腾的场景:大坑上有80多道掌子(开挖坑道不断向前推进的工作面),放眼望去,炮声隆隆,大镐欢腾,大勺大勺的煤炭被装上矿车,折返线上机车奔驰,夜幕降临,大坑里有数不清的信号灯。重车上行,前探照灯像火箭一样冲入云端。
在臧玉仲眼里,那时候的西露天矿工人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穷的智慧。
以前穿孔放炮是采矿工作的先锋,五个人一个大铁架子一天也打不出一个孔来,后来矿工们修复风钻、地钻以及我国自己制造的太原钻机,以前要用人力背30公斤重的火药包下矿坑,后来利用火药包车一直送到掌子上面。于是新纪录一个接一个地出现,1955年矿产量达到了1949年的3倍。
矿工们还发明了一种先进的采煤技术,把原来一座靠人力采煤,用刮板溜子和绞车等复杂提升设备运煤的矿井,改造成为一座用水采、水运、水提升的水力采煤矿井。水力采煤的发明创造,为日后我国掌握最新采煤技术创造了条件。矿工们还大办各种工厂,从前露天矿蕴藏着一种著名的抚顺熟料,矿工把它叫作“白矸石”,一直是被废弃的无用之物,后来矿工在坑南办起了耐火材料厂,利用这种“白矸石”生产了大量的耐火材料供冶炼用。在坑北帮办起了水泥厂、软水剂厂、炼油厂。在那个艰苦年代里,西露天矿日日“乌金”涌动,在汽笛的高歌中支援着全国各地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为祖国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工业粮食”。
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抚顺矿务局煤炭产量每年递增 14.4%, 达到了 922 万吨,跃居全国第一,被誉为“共和国的动力锅炉”。“二五”计划后,抚顺矿务局成为年产千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
那是“煤都”抚顺最辉煌的时刻,这里生产的煤炭、钢材等资源,为我国第一颗氢弹、原子弹的制造提供了基础材料。
时间走到20世纪80年代,抚顺西露天矿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煤炭的产量和质量都在逐渐下降,这也标志着它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2011年,抚顺西露天煤矿曾开采出一个巨型的“煤体”,重达16吨,被誉为“煤王”。如今,它就摆放在抚顺煤矿博物馆的展厅里。“煤王”吟唱出的是西露天矿最后的高歌。
绿色希望
2019年,抚顺西露天矿正式闭坑。
从1901年开始开采,到2019年煤矿关闭,抚顺西露天矿的开采规模已经达到了14.53平方公里,主矿坑的容积有17亿立方米,整个矿区大到可以装下1500多个太湖。
在中国工业的历史长河中,抚顺西露天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有无尽的辉煌,也留下了深刻的生态烙印。
2018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抚顺矿业集团西露天矿,他站在观景台上用望远镜眺望矿坑。那里有一段过去,也有未来。
记得多年前诗人郭小川曾为抚顺煤矿工人写过一句话:这里的英雄们并不沉湎于过去,他们的心,向着伟大的明天。
“改造矿坑”这件事,迫在眉睫。
很快,抚顺市西露天矿退煤闭坑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工作推进组成立,并出台了西露天矿治理开发行动计划。先是通过削坡减重、清理滚块等措施,有效治理崩岩滚块等隐患。与此同时,采取注浆、清挖、水枪消火等处置方法有效控制坑下蓝烟明火。
为探索矿山绿色发展关键技术,西露天矿还培植植物试验区,栽种培植了枸杞、丁香、野花组合、马鞭草等植物。在南麓建起了“坑口油厂”,充分利用矿坑排弃物进行再加工出重油,接续下游企业再生产各种油品,让废弃油母页岩再“生金”。
如今,生态湿地公园、现代农业观光园、东北记忆工业主题广场、采沉记忆实景公园、青年路生态观光长廊、环坑步行绿道、环坑旅游小火车等23个项目,正在陆续建成投用,昔日的十里煤场逐渐变成了另外的模样。
煤炭资源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工业能源,抚顺作为名副其实的新中国第一代“煤都”曾扛起了新中国煤炭工业的大旗,为共和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直至今天,中国仍保持着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大国的地位。
西露天矿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它曾经的贡献也不会被人们忘记。
站在矿坑的观景台上,远处草木葱茏,和亿万年前的景色一样,也许很多年后,这些草木会再次变化成煤炭,完成能量和生命的闭环。目前,西露天矿生态环境修复面积已达432.75公顷,“老矿坑”终于蜕变成了新风景。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