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一直在回响
本报编辑部
辽宁是共和国工业奠基地。
这里集聚着一批关乎国家产业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厂”。
它们因国而生、与国同行,为新中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辽宁考察,“大厂”正是总书记足迹所及、关切所在的重点之一。
牢记嘱托,挺膺奋进。
为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辽宁“大厂”迎变革、抢先机、谋新局,向“新”提“质”,一幅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画卷正在辽沈大地徐徐展开。
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我们的脚步从“大厂”出发——
大厂之“大”,显担当之勇。1948年11月2日,东北率先解放。硝烟散去,炉火点燃。还没有新中国,但为了新中国,一座座“大厂”扛起支援全国解放的重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鸭绿江两岸,一样奋战,一样炽热;“一五”时期,国家将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的24项落子辽宁。共和国工业奠基之战由此打响。“大厂”成就了辽宁“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地位,也挺起了新中国的“脊梁”。
大厂之“大”,展胸襟之阔。1964年,“三线”建设启动,这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辽宁,责无旁贷地站在最前线,担当主力军。资源、人才、技术、设备……自“大厂”出发,走向西南、西北,走进深山、深谷。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因为心中有国,所以无悔无畏。国之所需,我之所向。这是“大厂”与“大厂人”,融入血脉的信仰。
大厂之“大”,彰奋进之力。第一炉钢水、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轮船……上千个新中国“第一”,记录老工业基地矢志奋斗、自立自强的脚步从未停歇。七十五载砥砺,越是险阻种种,越是奋斗不息。锐意进取、勇于改革,今天的辽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阔步在自主创新中实现产业升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正在崛起。
大厂之“大”,蕴文化之重。“咱们工人有力量”从辽宁唱响,这是中国工人阶级迈向新中国时唱出的第一首激昂战歌,也是“大厂”的精神回响。从孟泰、王崇伦,到郭明义、罗阳,再到洪家光、方文墨,“大厂”不仅是重器摇篮,也是劳模熔炉,由此孕育的独特文化,擦亮了辽宁的精神底色。还有,遍布全省的工业遗产承载荣耀与辉煌,厚藏青春与乡愁,从老厂房到新地标,“工业锈带”升级为“生活秀带”“发展绣带”,持续释放文化新动能。
日月其迈,光阴隽守。
75年,时间见证不朽。
“大厂”,在历史洪流中激荡大豪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向前,足音依然铿锵。
今天,谨以此叠长卷特刊,向激情燃烧的岁月致敬,向奋斗不已的壮志致敬,向伟大祖国致敬!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