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发: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我们造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辽宁日报特别策划《我和我的祖国》,记录在共和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奋斗的辽宁人。
今年94岁高龄的张庆发
正是历史的亲历者。
初见张庆发,精神矍铄,额头敞亮,身段细长笔直,像一根火柴。正是这根“火柴”,与亿万共和国工人燃烧自己,在毕生热爱的岗位上烧出一簇火红年华。
张庆发生于1931年,新中国成立后分配到沈阳第一机器厂,也就是后来的沈阳第一机床厂当木型工。沈阳第一机器厂始建于1935年,是共产党,是新中国,让饱受创伤的工厂重回人民怀抱。
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方案敲定,但是因为时间紧迫天安门只能悬挂临时赶制的木质国徽。
木质国徽无法经受住风吹日晒,制作金属国徽的任务落到辽宁。
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大家推举铸造技术尖子焦百顺为组长,带领十几名青年技术骨干共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
“那时的焦百顺总是在忙,忙着开会,忙着查资料,忙着做各种实验,一门心思想着为工厂增光,为民族争气。”张庆发说。
为确保砂型质量,工厂专程去内蒙古运来新砂;为保证国徽表面平整光滑、凹凸有序,尤其是麦稻穗长芒的纹理清晰,他们吃在车间里,睡在砂型旁,反复摸索,精雕细琢。到了熔炼、浇注工序,没有炉子,他们砌了个砖炉;没有化铝罐,他们用粗铁管改制代替……
朴实智慧的铸造工人,终于把国徽造出来了!比预计时间提前20天圆满完成了三种规格67枚金属国徽的铸造任务,其中最大的一枚在1951年5月1日被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经过七十余载风雨洗礼,
如今这枚金属国徽依然熠熠生辉,
成为沈阳机床人
永远都无法忘却的金色记忆。
记者:郑新煜 张曦予 田勇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