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为魂浪作衣 这条龙舞的是渔家乐
金州龙舞展厅内的柱子上盘着一条巨龙,造型来自龙舞中的“金龙盘玉柱”。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金州龙舞代表性传承人李成家在展示舞龙扎制中的裱褙工艺。 制图 隋文锋
本报记者 刘海搏
项目名称
金州龙舞
概况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提要
龙舞是备受中国人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目前全国有四十二项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就包括金州龙舞。金州龙舞源于一百四十多年前。与众不同的是,金州龙舞在制作工艺上十分讲究,闻名全国。听闻大连市金普新区友谊街道园艺村有个金州龙舞展厅,六月初,记者迎着海风,跨过金州湾大桥去“寻龙”……
“望海”传说 百余年前踏浪而来
由大连市金普新区文化旅游事业服务中心和友谊街道联合打造的金州龙舞展厅很有特色——一条巨龙盘在大厅正中间的两根红柱子上,龙身上贴着黑、金两色龙鳞,在内置灯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很是抢眼。龙头高高昂起,圆瞪双眼,张着大嘴,吐着龙舌,白牙清晰可见,活灵活现。背鳍呈浪花状,红色,似火焰般。龙的后半身盘在另一根柱子上,尾部闪着金光露在明处。整条龙虽是手工扎制,却比例协调,栩栩如生,有跃出海面,欲腾空而起之势。这个造型有名堂,唤作“金龙盘玉柱”,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金州龙舞表演中常用的经典造型之一。
这条25米长的龙,出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金州龙舞国家级传承人李成家之手。“我舞龙已经有48年了。我喜欢龙所代表的祥瑞寓意,喜欢龙舞刚劲奔放的气势。”近半个世纪的坚守、发自内心的热爱,让这位年近七旬的传承人每天都在为扎龙、舞龙忙活着,一丝不苟。
龙舞,在中国起源很早。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表示多人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有明确的舞龙求雨记载;元朝时,出现在节日里表演的龙舞,具有娱乐性质;明清时期,龙舞表演成熟。
大连市金普新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龙舞(金州龙舞)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它跟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带有辽南地区海洋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是表达百姓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民俗活动。
那么,金州龙舞是怎么产生的呢?
有一个传说,140多年前的清光绪年间,园艺村还是金州古城西门外的望海村。1881年夏天,清朝毅军提督刘盛林率马步十二营驻防金州南山。次年正月十五晚,官兵手提灯笼,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向金州西门外进发。他们来到望海村的海边,面向大海伫立。良久,从远处漂来一艘帆船。船靠岸后,下来12名清兵,擎着一条巨大的纸龙,小心翼翼地上了岸。纸龙登陆后,官兵们舞着纸龙,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热闹闹地回到军营。望海村人被这种灯山火海的壮观游行活动震撼了,也想拥有一条龙。几年后,扎棚匠陈德源和纸匠李田英试着仿制了一条纸龙,也学着清兵的样子挥舞起来,从此金州的民间诞生了龙舞。
已故著名作家、金州龙舞第六代传承人孙传基曾提出,园艺村的龙舞有着典型的海洋文化特点:这里的人们第一次见到的龙是从海上来的;他们扎出第一条龙时,第一件事就是把纸龙擎到3里外的渤海边“点”水,让龙饱饮海水后才请它进城舞耍;舞完龙后,人们又把龙擎到海边耍一圈后烧掉,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大吉大利。对于望海村(今园艺村)人来说,金州的龙是从海上来的,就必然要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把它送回到海上去。
巧思匠心 扎龙自有独家绝技
展厅外,是李成家扎龙的工作室。金州龙舞艺人把制作龙的过程叫扎龙,每扎一条龙用时约3个月。从2010年开始研究扎制工艺至今,李成家先后扎龙28条,并在原有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扎制的龙工艺精巧、造型大气,龙体结实、轻便灵动,便于舞耍,尤其是龙头,威武、灵动有气势。
工作室的角落里立着两个半成品的龙头,其中一个刚用竹篾扎出骨架,勉强能看出龙头的轮廓;另外一个已经绷上白布,龙头的形象清晰可见。房间中央的桌子上胡乱地放着刀、刨、钳、针线等工具,可以看出,工作室的主人每天都在忙碌着。靠窗的一张长条桌上,铺着用白布制作的龙皮,海水蓝为主色调的龙身画了一半。李成家说,金州龙的颜色主要有红、蓝、粉、绿四种,一般以“红蓝”“粉绿”的形式搭配,舞起来鲜艳、夺目。
李成家骄傲的是自己扎龙的技艺。“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龙舞,国家级、省级、市级龙舞非遗项目层出不穷,但会扎龙的人却少之又少。”李成家表示,扎龙需要制作者掌握竹编、绘画、裱褙等工艺。一条龙有25米长,1人舞龙头、7人舞龙身、1人舞龙尾,仅是轻盈灵动这个要求就不易满足,更别提龙体要结实、美观了。
引着记者来到走廊,李成家展示起自己劈竹篾的功夫。“把竹子劈成不同粗细、不同长短的小竹条,再进行捆扎、固定。为了让整个骨架结实,竹篾不能劈得太细,否则舞耍时龙身就会散架;也不能过粗,分量重的话龙舞不灵活,对舞龙者的体力消耗也大。”李成家一边熟练地劈着小竹条一边解释。粗粗的手指上伤痕累累,这是常年与刀、斧、竹子打交道的明证,正是这双手扎出了最精美的龙。
劈好的小竹条通过捆扎、固定,分别形成龙头、龙身、龙尾,再将它们合在一起,成为一条完整的龙骨架。其中,龙头制作工艺最为复杂,分为头骨、龙舌、龙眼、龙角、龙须、龙耳等细活儿。“竹条用火烤一下,可以弯成想要的弧度,用这些带弧度的小竹条一点点地拼成龙嘴的形状,不能着急,不能大意。”在扎龙的过程中,李成家不仅要提前设计,还要掌握材料的特性,不断摸索,总结经验。
每次演出,无论现场有多少支舞龙队,只要金州龙舞一出场,就会引起观众连连喝彩。这是因为金普新区的龙造型精美、着色考究。为了让龙头威风凛凛,龙身活灵活现,李成家在绘画上做了很多尝试。“过去龙身是用纸裱糊,后来为了增加柔韧性,以布代纸,才有了今天的裱褙工艺。”李成家说,使用布后,对上色也有了新挑战,经过反复涂色才能让龙身上的颜色鲜艳夺目。
对于龙身上的图案,春风文艺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文渊金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龙身的图案看起来是龙鳞,再仔细看则是海浪。”
多年来,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探索下,金州龙舞的扎制工艺不断更新,龙的重量从原来的40多斤,逐渐改进到现在的七八斤;光源从早期的蜡烛、手电筒改为今天的LED灯;舞龙的数量由一条,改为一雌一雄两条,还可以增加一条小雏龙……这些变化,体现了一代代传承人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园艺村人对龙舞的深深热爱,也体现了手艺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百年传承 龙舞相伴金州古城
龙舞艺术与金州古城文化是同步发展的。过去,每逢元宵节,龙舞一起,古城内万人空巷。在龙舞队伍中,龙是主角,有人开道,有人收尾,后面跟着扮作鱼、鳖、虾、蟹的人,叫“闹海”。队伍出现在大街上,整个金州古城便沸腾起来。
金州龙舞从诞生那天开始,就受人喜爱。《金县志》中曾有多次记载,重点提到1956年,友谊乡园艺作业区的“龙灯舞”、大孤山乡王家作业区的“太平鼓舞”和亮甲店镇王殿仁的“单鼓”表演,获全国第二届文艺汇演优秀表演奖。
高人气得益于视觉冲击力和龙舞花样多,这其中很多灵感来自海洋文化。龙舞展厅的墙上有一幅大型图片,展示的是2011年正月十五那天,金州龙舞参加大连市非遗项目——首届百花会的场景。百花会是金普新区一项重要的民俗盛会,每一届百花会上,龙舞都是绝对的主角。画面上,数条龙在由蓝色绸布搭建的背景下尽情舞动,营造出巨龙在海上翻滚狂浪的壮观场面。
大连市著名学者张本义表示,生活在海边的人对龙格外重视,每到重要的日子都会祭龙求雨,祈求平安、鱼虾满舱。金州龙舞中很多舞法源自古代神话、文学作品。
金州龙舞的舞法有近40种,大波浪、小波浪、蛟龙出海、龙绞水、翻江倒海等花样的名称,都与大海紧密相关。以“蛟龙出海”舞法为例,舞龙者将龙举在头顶位置,左右翻腕,使龙在舞者的头上急速呈“八”字晃身,呈现“蛟龙出海”之势;“翻江倒海”舞法则是演员间距1米站好,龙把儿在右侧,左右手不断地上下倒把儿,舞耍出大波浪。
“倒把儿”是金州龙舞区别于其他地区龙舞的特殊舞法之一,也是金州龙舞在视觉上冲击力更强、舞耍更灵动的“秘诀”。李成家拿着一根龙尾向记者展示。只见他一只手握住底端、另一只手把住上半部,双手随着动作在龙把儿上上下滑动,左右倒换,龙尾则呈现相应的左右摆动,速度快、抛得高,十分灵动。
甲辰龙年,龙舞比往年更受欢迎,各类活动丰富多彩。正月十五那天,金州龙舞参加了在广东惠州举行的“舞动中国龙”——龙舞大巡游活动;“二月二”那天,金州龙舞又在秦皇岛市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上亮相。在这些活动中,金州龙舞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非遗龙舞项目同台竞技,展现来自辽沈大地的精气神和文化自信。“参加这些活动时,我们的龙只要一出现,现场气氛就异常热烈。”李成家自豪地说。
金普新区海岸线曲折,海湾相连,典型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们粗犷豪放、勇立潮头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也体现在金州龙舞的花样中。百余年前,在第一次见到龙舞、第一次表演龙舞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再也离不开这种舞蹈,这条“龙”从未离开过大连,也从未离开过大海。
金州龙舞,动情地演绎着代代相传的民俗风情,历经百余年、传承十代而不衰,依托着丰饶的海洋文化,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在辽沈大地上尽情舞动。
(本文图片由杜博文拍摄)
(本特刊刊头剪纸为赵志国作品)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