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北粮仓“丰”景美
本报记者 狄文君
金秋时节,辽北大地“丰”景如画。山坡上,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田野里,黄澄澄的玉米正在归仓。而在“稻香小镇”铁岭县双井子镇,数万亩水稻如金色地毯铺展开来,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沙沙作响。
“这时候下地心情最好了,白天我几乎都在地里。”铁岭县杨晓刚家庭农场女主人郭丹满脸喜悦,“咱铁岭是个好地方,年年旱涝保收。看这稻花香水稻长得多好,一穗能有160多粒,今年每亩至少打1350斤稻子,比去年能多100来斤。”郭丹是个勤快人,5年前和丈夫办起了家庭农场。去年,他们又花4万多元买了无人机,不仅使自家农场400亩水田免受病虫害,还热心为周边农户开展飞防作业2000多亩。
双井子镇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县1/3。为叫响“稻香小镇”品牌,双井子镇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经营,全镇现有家庭农场23家,其中国家级、省级示范农场分别为2家、12家,此外还有5家规模合作社;大力推广良种,在原有“天龙619”“稻花香”两个品种基础上,今年又探索种植了“源粳2号”新品种200亩;积极打造“蟹稻共生”产业示范区,已发展“蟹田稻”“鸭田稻”2000亩。
中秋月圆,稻香蟹肥。“今年我家种了10亩鸭田稻、20亩蟹田稻,前段时间光稻田鸭就卖出5000多元,实现了‘一地双收’。”解志艳是个热心肠,她经营的缘聚家庭农场既是国家级示范农场,也是铁岭县残联的助残帮扶基地,“中秋佳节合家团圆,正是稻田蟹最肥的时候,农场对村民免费开放,谁想吃谁来抓。今年风调雨顺,我就想和大家一起庆丰收。”
宏伟阳光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双井子镇最大一家种植水稻的农民合作组织,播种水稻近3000亩。响应秸秆饲料化号召,合作社购进秸秆饲料加工设备后,将全镇九成以上的稻草从农民手中收购回来,加工成牛羊可口的饲料,不仅为秸秆离田找到了新出路,也使“稻香小镇”步入了循环农业发展轨道。
责编:杨东溟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阿拉伯文版首发式在开罗举行
- 辽宁省巩固增势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举措
- 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2022年度部门预算
- 江苏省辽宁商会会长、南京扬子混凝土公司董事长彭小冬——辽宁是一片投资兴业的热土
- 辽商总会副会长、沈阳三洋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姝颖—— 愿为家乡振兴发展多出一份力
- 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牧原——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 应聚焦三个转变
- 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唐亚东——把辽宁介绍给更多欧洲企业
- 以新型工业化新成效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力量
- 共享“蓝色经济”的发展红利
- 投入更多技术和流量资源 助推辽宁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