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种草” 河蟹长大个儿
本报记者 李 越
地笼捕河蟹,逐个量“身高”、测体重……之后,专家现场计算,得出产量数据:“2号池塘亩产超过80公斤,2两重以上的成蟹不低于60%;4号池塘亩产超过60公斤,2两半重以上的成蟹不低于60%。”
9月20日,省农科院所属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盘锦绕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盘山县召开辽宁淡水虾蟹绿色养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项目测产会暨淡水虾蟹绿色养殖技术研讨会,通过池塘养河蟹这种新模式的先行先试,为全省淡水养殖科技创新探索新路径。
盘锦河蟹味道鲜美,享誉全国。但盘锦河蟹个头儿普遍不大,达到二两重以上的寥寥无几。而在销售市场上,二两重好似一个“坎儿”,之上和之下的河蟹,售价大不相同。个头儿小、价格低、养殖收益提升空间有限,成为制约河蟹产业发展、养殖户增收的瓶颈。
如何让河蟹增重,科研人员一直在攻关。去年,省农科院所属淡水院牵头,联合省农科院植保所、植环所和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开展技术研究,创新思路,开辟池塘养殖河蟹新路径,通过改变养殖环境和模式,让河蟹“长大个儿”。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养殖大规格、高品质河蟹。”省农科院所属淡水院副院长杨培民说,通过池塘精养模式,为河蟹提供更佳的生长环境。
在池塘中,河蟹不再需要和水稻共处,有了独立的生活空间,可提早到河面开化时就投放蟹苗,比常规稻田养蟹大大延长了养殖时间,河蟹有了充分的时间长大、增重。同时,通过种草调水等措施,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减少投入品的使用,养殖方式更绿色,生产效益更好。
“池塘养蟹这种新模式,首先在我们基地试行,效果非常好。”盘锦绕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如说,池塘中的成蟹个头儿大、分量足、蟹壳更光鲜、销路更好。明年我们要扩大池塘养殖规模,养出更多大河蟹。
“经过近两年的试验示范,池塘养蟹的新模式已经呈现出一定的优势。”杨培民说,团队将继续发力“池塘养大蟹”技术研究,对养殖工艺和模式进行优化,力增早日将这种养蟹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惠及更多养殖户。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