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记忆|两个月用钢板建起一座野战机场 大孤山上飞起年轻的鹰
东沟县志 1950年12月至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历时2年8个月的抗美援朝作战中,以浪头、大东沟、大孤山机场为主要基地,总共战斗起飞2457批26491架次,实战366批4872架次。有212名飞行员击落击伤过美机,共击落美机300架。
当年的大孤山机场。
大孤山机场地下指挥所遗址。本报记者 赵 雪 摄
大孤山机场遗址。本报记者 赵 雪 摄
飞行英雄韩德彩在大孤山机场检查飞机。
本报记者 赵 雪
辽宁省东港市孤山镇的西南侧大约五公里处有一个大姜村,盛夏时节,绿油油的水稻田在风里此起彼伏地摇荡。稻田内有两座不起眼的水泥混凝土建筑。一座在201国道旁边,另一座在光伏电站中间。根据《东沟县志》记载,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这里曾是大孤山野战机场所在地,这两座建筑正是机场的地下指挥所。大孤山野战机场又称“钢铁跑道机场”,是我国第一个钢板跑道机场。在这里,志愿军战士拦截了上万架次来犯的敌机,阻挡了敌人的进犯,书写了一幕幕气壮山河的战斗史诗。
为缩短工期采用进口钢板铺跑道
孤山镇宣传委员万清对稻田里的那两座水泥建筑再熟悉不过了。每次经过那里,她都会不经意地望一望,稻田里还散落着一些曾经是飞机“机窝”的小土包。如今这里很安静,只有隐约的蝉鸣和蛙叫,但几十年前,这里曾充满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和隆隆的炮火声。
1951年,美国军用飞机不断入侵我国境内轰炸扫射,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1951年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指令辽宁省修建委员会在安东县(今东港市)大孤山附近修建一个供志愿军空军临时起降的军用机场应急。安东县人民政府负责主建了这个代号为“八三三”的军用机场。机场建设前,辽东省修建委员会委员张和轩还特意请来两名外国专家实地考察,制定了机场修建方案。
当地没有铁路也没有汽车,时任辽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涛要求附近庄河、岫岩等五个县各出100辆汽车,7天内赶到。很快各县民工队和大车队、马车队都齐聚孤山镇,机场修建大幕开始徐徐拉起。
据丹东市史志办公室地方史专家黄文科介绍,一座标准的混凝土跑道机场至少需要半年或一年建设时间,这完全不能满足军队作战时间要求。为了缩短建设时间,大孤山机场的跑道都是由钢板铺成。
作为我国第一个钢板跑道的机场。大孤山野战机场的跑道、滑行道、停机坪、机窝、机窝的牵引道等凡是在一般机场上使用混凝土的地方,全部用的是钢板,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艰难,闻所未闻。当时由于美国的封锁,国内又无法生产这种机场专用钢板,所以当时的钢板都是从德国定制并辗转进口的。为了平整和防止移位,钢板下面还都垫有6至8厘米厚的稻草。
经过所有人夜以继日的努力,从3月中旬开工到4月29日开始往飞机场跑道上铺设专用钢板,再到5月9日深夜跑道上的钢板全部铺完,5月10日飞机滑行道、飞机掩体、机场围堰和排水渠道等附属工程竣工,最终到5月20日,大孤山机场的全部工程经验收,交付志愿军空军使用,仅仅用了2个月时间。两个月修建一个完整的机场,包含跑道、机窝、指挥部、防空阵地、排水工程等附属设施,绝对堪称奇迹。
为“修飞机”一天只睡四个小时
大孤山机场志愿军战士们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1951年11月,航空兵第六团机械师周济仁奉命进驻大孤山野战机场,没有营房,他们就把行军帐篷安扎在靠近老百姓村庄的雪地上,大家每天清晨三点多就要起床,带着一把榔头,到附近的河塘里凿冰取水洗脸刷牙。修飞机的时候还要时刻防备敌机的轰炸,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还要保证飞机随时出勤、升空作战,这对所有人都是巨大的挑战。
一次,为了维修发动机,周济仁在零下20℃的低温下,脱去棉军衣只穿了件衬衫,在发动机舱内整整工作了近50分钟。因为工作时间太长,周济仁全身都冻僵了,自己已无法从发动机舱内退出,是同志们硬把他从进气道里拉出来的。
空军地勤人员冯锡福在1952年6月下旬随部队进驻大孤山机场。冯锡福曾回忆起当时他看到的大孤山机场:一片荒原,跑道是由一张张草垫加上一块块钢板扣搭起来的。少数仅有的必要设施也都是临时搭建的。当时冯锡福和战友们是分组住在三五里外的农户家中。所有的工作人员晚上甚至都睡不上4个小时。他们每天凌晨2点钟起床,5点钟前将飞机牵引到起飞线,让飞行员接收检查完毕,统一上报准备情况。因为休息不够,在飞机待命起飞作战的间隙,很多地勤人员在停机坪的雪地上也能呼呼大睡起来。
飞机在钢板跑道上起降是极其有难度的,因为钢板的强度并不够,下面还垫着稻草,跑道、滑行道等都是软的,用汽车牵引飞机的时候,机头会不停地点头,起飞的时候,随着速度的增加整个飞机都会开始颠簸。开着这样的飞机,就像是坐在一艘颠簸在波浪里的小船上。
每次看到飞机起飞降落,冯锡福都为飞行员捏一把汗。这种情况下,飞机的检修、保养更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保证飞行安全,冯锡福和战友们只能延长工作时间。天黑后他们都要挑灯夜战,对飞机进行一次检查。为了防空需要,维修飞机时,工作灯还要用黑布蒙上。
冯锡福至今还记得他所住农户的房东,那是位老大娘。她每天都为冯锡福和战友们早早地就备上热水,炕也烧得热热的。这让冯锡福感激不尽,也增加了他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一定要战斗到最后的胜利!”
空军英雄从这里诞生
从交付使用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从大孤山野战机场起飞轮战数十次,击落击伤敌机数十架。先后有空2师、空14师、空12师、空15师、空18师、空16师、空4师进驻,涌现出无数战斗英雄,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2年3月,年仅19岁的飞行员韩德彩(后任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在驻守大孤山机场期间,在朝鲜青川江击落美机F-80,自身中弹后,又击落一架敌机。后来在转机凤城大堡机场后,于1953年4月7日击落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哈罗德,震惊整个美国。
邢海帆,曾经的“飞虎队”队员,抗日战争中曾击落、击伤8架日机,1951年10月,他驾机进驻大孤山机场,在青川江上空击落击伤美军飞机各一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1949年10月1日,建国庆典驾机头一名飞过天安门,并且又带领飞在前面的9架飞机再次飞过天安门的飞行员。
当时的大孤山机场还是与苏联空军共用机场,为了保密,苏军飞行员上天后无线电保持静默。但他们的飞机会涂上红色标记。美军在空战中,发现凡是飞机涂有红色标记的,作战能力都非常高,所以,他们见到这样的飞机就赶紧躲开。飞行员徐登坤发现这个秘密以后,把自己的飞机上也涂了个红头,美军轰炸机飞行员见到他的飞机,赶紧躲开,结果,被他追上击落,徐登坤也成了第一个击落美军 b-26轰炸机的飞行员。就这样,年轻的中国飞行员不断地在战斗中成长起来,成为保家卫国的空中雄鹰。
当时,美军航空兵还曾频繁偷袭我志愿军返回机场即将降落的飞机,此时的志愿军战斗机弹药和油料基本耗完,快到机场的飞行员又容易放松警惕,飞机速度减慢,很容易被击中。志愿军空军为此吃亏不少。针对这样的情况,志愿军针锋相对地进行了高炮反伏击战,在战机降落航线上大量部署高射炮,探索出空炮协同作战,1952年6月以后,美军飞机曾在大孤山机场连续被我方高射炮击落,于是再也不敢来偷袭大孤山机场了。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我国东北的空军机场设施逐渐完善,再加上朝鲜北部机场的陆续开通,钢板野战机场使命已经完成,大孤山钢板机场随之拆除,钢板、通用器材等作为空军的储备装备封存。1961年这里开始退耕还田。
如今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那座曾经被人们形容为“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机场也已经湮没在时间的缝隙里。但对于我们来说,那段热血飞扬的岁月是永远不会被人遗忘的。志愿军战士和勤劳的辽宁人民,在大孤山机场创造的世界空战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将会被永远载入史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为资料图片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