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记忆|抢修一条地图上没有的铁路线 寻访“秘密运输通道”凤上线
宽甸县志 凤上线宽甸境内段全长77.5公里。1945年抗战胜利前,灌水以南段铺轨。 1945年10月,安奉铁路局在灌水设办事处。1947年始,由灌水铺轨至宽甸,1948年4月竣工。1949年7月拆轨,运往南方支援解放战争。1950年,该线被列为抗美援朝军事专用线,由沈阳铁路局第一抢修大队同县内3000多名民工,经抢修,全线路轨铺就,并于朝鲜清水洞铁路接轨,同年底正式通车,命名为凤上线(凤凰城至上河口)。
凤上线位于丹东灌水站附近的龙爪沟铁路桥。
专家卢骅正在讲解灌水火车站的战略优势。
灌水火车站站长艾世锋介绍线路情况。
通往长岭隧道的铁轨。
本报记者 张晓丽 丁思文 任梓溪
提示
青山依旧,江水静流。鸭绿江畔,一条铁路线时隐时现,串联起上河口火车站、74公里处隧道、上河口铁路桥等多个网红景点。要问这条铁路通向哪里?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这就是当年抗美援朝时期通往朝鲜的一条“钢铁大动脉”。但要问这条铁路从哪里来?什么时候、由谁修筑的?真正了解情况的人却不多。
这条铁路名为凤上线,取“凤凰城”“上河口”的首字,直白地告诉你线路的起点与终点。根据《宽甸县志》记载,凤上线原只通到灌水,而且只是一条标准低、运能小的运煤支线。1947年开始,线路由灌水铺轨到宽甸。在1949年7月,为支援解放战争,凤上线部分铁轨被拆,运往南方。1950年,凤上线被列为抗美援朝军事专用线,经过抢修,铺轨至上河口,与朝鲜清水洞铁路接轨,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条“秘密运输通道”。
一条普普通通的铁路线为何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出其不意的作用?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里,70多年前的工程队如何抢修出一条铁路线?今天的凤上线是什么模样?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踏上了寻访凤上线的旅程。
7月3日中午,记者一行来到了寻访之旅的第一站灌水火车站。
灌水镇四面环山、河流交汇,集市上一派热闹景象。67岁的抗美援朝历史研究专家卢骅生于灌水长于灌水,凭着小时候的记忆带领记者找到了位于小镇西南角的灌水火车站。
两个多月抢修一条铁路线
为什么要从灌水火车站说起?卢骅给出了答案:抗美援朝战争之初,东北地区连接朝鲜的铁路有沈阳到安东、梅河口到辑安、牡丹江到图们3条。这3条既有的铁路线,有的位于敌海空军炮火的射程内,几乎无法承担运输任务,有的经常遭到敌空军的轰炸,运输能力受限,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深受其扰。为了扩大运输能力,1950年10月初,东北军区后勤部决定开辟凤凰城到上河口铁路线,同时抢修上河口鸭绿江铁路桥,与朝鲜清水站接轨,连接朝鲜铁路京义线、满浦线、元罗线和平北线。当时的凤上线已经有一定的建筑基础,铁路可以通到灌水站,所以抢修凤上线实际上抢修的是从灌水至上河口的铁路段,而这一段的铁路恰恰是当时地图上没有标识的铁路线。因此灌水站是这段历史中不得不提的一站。
中午时分,小小的车站里并无乘客。遥遥望去,站内六条并行的铁轨上反射着刺眼的阳光,远处停歇的现代化火车设备、装卸设备、火车信号灯都在提醒我们,历史的烽烟已经远去,火车站早已不复当年模样。卢骅东瞅瞅、西瞧瞧,发现火车站里留存的老房子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翻修过的,根据他的记忆,如今仅有火车站的位置、铁路线的走向没有改变。
沿着铁轨向东走去,脚下蜿蜒的铁路线就是当年抗美援朝时期东北铁路工程总队与铁道兵共同抢修的那条“秘密运输通道”。1950年,东北铁路特派员办事处命令东北铁路工程总队承担灌水到上河口段的新建任务。总队长张洪魁、副总队长李洪俊带领第五、第六、第七工程队和辽南、辽北工程队,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日夜赶修。然而以当时落后的施工设备、技术条件,在辽东山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工程进度可想而知。为了更快地打通这条“秘密运输通道”,东北军区在1950年11月上旬又命令铁道兵第一师第十一团和铁道兵直属汽车连协同工程总队施工。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在1950年12月中旬,这段全长75.6公里的铁路竣工通车,成功沟通了沈安线与朝鲜平北线交通,成为我国铁路入朝支前运输的第四通道。
2万余民工负责
第八大站的物资转运工作
站在灌水火车站内的一排松树旁,卢骅与灌水火车站站长艾世锋讨论着当年站里的大致布局。两人有个一致的结论:这排松树所在的位置应该就是过去火车卸货的地方。
根据卢骅的研究,灌水站不仅是铁路抢修任务的起点,还是第一批志愿军入朝时的重要中转站。1950年10月,大批志愿军前往鸭绿江畔集结,其中39军117师从凤城乘坐火车北上灌水,因为当时凤上线只通车到灌水站,部队到达灌水后,只能下车改为步行前往长甸河口。
“当年39军117师所走的路线就是如今从灌水镇前往上河口的公路线,与凤上线铁路基本重合,大约76公里,部队需要走两天才能到达目的地。”由此可见,打通灌水至上河口路段对于志愿军的后勤保障来说,至关重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部队转移的同时,意味着供给需要跟得上。当时的灌水站,除了接待第一批赴朝志愿军外,还要将火车运送至此的大批军用物资卸车,组织大批民工、大车跟随志愿军运送到鸭绿江畔。
“灌水四面环山,位置隐蔽,盆地相对平坦开阔,容得下多条铁轨,特别适合货物转运。”据卢骅统计,抗美援朝初期,灌水地区至少有2万名民工负责志愿军物资的转运工作。如此庞大的队伍需要科学有效的调度,卢骅说:“这就是第八大站设立于此的意义所在。”在1950年11月,东北军区从辽东省抽调干部组成后勤兵站,常驻灌水,时称“第八大站”,负责口岸转运任务。
采访中,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就在灌水火车站往北走100米、有个大烟囱的老院子就是70多年前的老建筑。走进这些老房子,只见墙面斑驳,走廊和大多数房间里堆满了杂物,有的房顶甚至挂着几只蝙蝠。卢骅根据建筑式样判断,这里应该就是当年灌水第八大站办公的场所。在村民丛利的带领下,我们还在院后的山脚下找到了一个防空洞。盛夏时节,防空洞周围长满了野草,洞口安着厚厚的铁门,上了锁。丛利告诉记者:“这个防空洞特别长,我们小时候贪玩进去过,大约可以通到山的那边。这个大院和防空洞过去由部队管辖,近些年来每逢‘七一’‘八一’这样的节日,总会有一些退役军人回来看看。”拥有一个能够储备大量物资的防空洞,更加证实这里的老院子就是当年的灌水第八大站所在地。
抢修凤上线的
最大挑战是开通长岭隧道
从灌水出发,沿着凤上线往上河口方向行进,公路线与铁路线总是平行相伴,两侧或是成片的玉米地,或是层林叠翠的山冈,乡路弯曲、民房低矮,村庄一片宁静祥和,只有蜿蜒的铁路线一直提醒我们,70多年前,这里有一群修路、护路的英雄。
看过电影《铁道卫士》的人们都会对“长岭隧道”感到好奇,影片以抗美援朝时期的辽宁地区为背景,以敌特瞄准我军用列车、企图炸毁隐藏在东北的长岭隧道为主线展开。其中那个被重点保护的、神秘的“长岭隧道”就位于凤上线的灌上段。
卢骅介绍,尽管灌上段铁路存在断断续续的路基路面,但整修铁路的工程量依然很大,特别要注意的是,长岭隧道的开通难度很大。“长岭有多长?从灌水的龙爪沟上岭,大约60余华里,下岭即是宽甸城。”岭长,隧道自然也长。在这样长长的隧道里作业,困难重重。英勇的铁道工程兵和铁路工人,采取全线施工,用苦干加巧干,战胜了一次次塌方和各种困难,终于修复了这条约2500米的隧道。除了修复隧道,铁路桥梁的修建也是不小的挑战。根据资料记载,抗美援朝时期,铁道工程兵和铁路工人在灌上段铁路上,共修复铁路桥梁16座。
“《铁道卫士》电影中当地民兵巡查、护路的情节取自真实事件。”卢骅说,在抗美援朝时期,辽宁地区的民兵组织起来,在维护铁路、公路、桥梁安全,保障运输线畅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越靠近鸭绿江,铁路、列车越容易遭受敌机轰炸。抗美援朝时期,安东铁路工人有210多人自愿报名参加了艰巨的抢修队工作,他们在美机大肆轰炸下,以忘我的精神进行抢修,在1951年年关前后3个月间,提前完成了11次抢修任务,他们曾在严寒的冬夜以4个半小时的时间架起某地707根枕木,创造了奇迹。
今天,走进位于鸭绿江畔的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游客看到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凤上线的抢修经过。馆长解本胜告诉记者,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通过上河口过轨的车辆达到21723辆,占全部过江车辆的11.8%,这条铁路堪称支援前线的生命线。
重走凤上线,本以为老旧的铁道线路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记者却惊喜地发现,70多年前的铁路线在今天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这条不平凡的道路上,留下的深深车辙永远记载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同时鼓舞着后来者踔厉奋发,赓续使命,走好未来的路。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丁思文摄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