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记忆|东北日报记者白天明现场写下通讯《二十七日上午在板门店》
白天明站在“三八线”上留影。
白天明在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大厅前。
本报记者 张晓丽
提示
朝鲜停战协定于1951年7月开始,在朝鲜开城市郊来凤庄进行,1951年10月移到开城东南8公里处的板门店。整个谈判过程历时两年,过程曲折复杂。
7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国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从当天晚10时起,一切敌对行动完全停止。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历时两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获得胜利。
70年后的我们,如何拨开时间的迷雾,回顾这一里程碑式事件?记者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辽宁日报社档案室中沉睡的老报纸《东北日报》,通过重读一篇篇来自开城的现场报道,还原一个真实的停战协定签署现场。
跟随着新闻前辈的足迹,追寻那个曾经举世瞩目的停战协定签署现场,我们却发现,这历史性的一幕仅仅持续了10分钟。1953年7月,《东北日报》派出两名年轻记者——25岁的白天明与23岁的霍庆双专程去报道停战协定的签署,白天明是签字现场的见证者。
抗美援朝时期,拥有地缘优势的《东北日报》是最早一家派随军记者前往朝鲜战场的地方党报,为我们今天能够重温历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料。翻开一页页泛黄的老报纸,记者发现板门店谈判协定的签署在《东北日报》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报记者发回现场通讯4篇。然而遗憾的是,70年的时光带走了无数抗美援朝的英雄,也将当年专程采访停战协定签署的白天明和霍庆双带离了人世间。我们只能从他们写下的稿件、回忆录以及后人口中,去寻找那份属于《东北日报》的独家记忆。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70年前的这一天,我们将白天明发回的这篇1300多字的通讯《二十七日上午在板门店》进行节选,并根据他的回忆文章清晰地还原签字瞬间。
唯一进入签字大厅的地方报纸
“前来采访的记者,多来自全国性的新闻单位,地方报纸,只有东北日报、上海的解放日报、丹东的辽东大众报三个单位的四位记者。也是地缘的有利因素,我作为东北日报的记者,得到进入大厅的准入证,是仅有的一位地方报纸的记者。”将时间的指针拨至1998年,业已离休的70岁老人白天明时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45周年,回忆起年轻时赴朝采访签署停战协定这一重大事件的经历时倍感自豪,许多细节依然记忆犹新,写下了这样一段回忆。
1953年上半年,白天明、霍庆双出发赴朝,一是要去报道停战协定的签订,另外要根据协定分别去撤军口岸,采访协定执行情况,但是由于形势的变化,协定中有关口岸的条款未能执行。
进入朝鲜后,两位记者分头行动。战争虽然停止了,但这里的空气仍然紧张,为了保证协定签字的安全顺利,对于进入签字大厅参加或采访签字仪式的人数,限制很严。白天明作为拿到签字大厅“入场券”的记者,写下通讯《二十七日上午在板门店》,他以签字大厅作为切入点,通过描写这个专为签字仪式修建的、凸字形的朝鲜民族风格大厅,引出观点:停战协定的签订,体现了朝中两国人民争取和平斗争的胜利。而另一位东北日报记者霍庆双聚焦停战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朝鲜现状,也写下3篇报道。
史上最沉默的会议
“这是一次无言的会议,可以说是有会议历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一次。但是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听到它的声音,它宣告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战争’的结束,宣告朝中两国人民把美军阻挡在‘三八线’以南,使其侵略图谋不能得逞的胜利,宣告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的破灭。”“无言”“沉默”是亲历者白天明给这场会议贴上的最大“标签”。即便在古稀之年,白天明仍然清晰地记得,板门店签字大厅的布局以及停战协定签署时空气的凝重。
上网查阅“板门店停战协定”的图片,有很多捕捉双方签字瞬间的老照片。在这些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签字双方对垒分明,偌大的大厅以一张方桌为界,从中间一分为二,一侧是中朝双方,一侧是美方。根据白天明的回忆,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前,按照记者、工作人员的顺序先后入场,大家进入各自一侧。等到10时整,双方谈判代表团成员,各自从军事分界线己方一侧来到大厅。落座后,双方随即开始在协定文本上签字。等十八本文本全部签署完毕,双方即起身退场。开始时无寒暄,结束时不告别,整个过程只进行了10分钟,签字仪式便告结束。
记者站在“三八线”上的思考
白天明留有两张开城采访时的照片:一张拍摄于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大厅前;另一张是1953年7月28日停战协定生效时,白天明站在“三八线”上。
28日,停战协定生效时,白天明来到开城附近的朝鲜人民军阵地上,脚下正是“三八线”通过之处。上午10点钟,朝鲜人民军从坑道里走出来,高悬国旗,欢呼胜利。记者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历史场面,白天明和其他记者一起,用镜头记录了这令人振奋的一幕。
他说:“站在‘三八线’上,感慨系之。战争是从‘三八线’开始的,所谓的联合国军曾经推进到鸭绿江边。战场是在朝鲜半岛,实是实施遏制中国的战略。三年之后,战争又在‘三八线’上停止了,说明遏制战略丝毫没有收效。当然,这是中朝人民以不惜牺牲一切用实力换来的。动武行不通,却要借谈判来停止战争,想起来,不是很有意味吗?”
作为一名新闻人,白天明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对于朝鲜半岛的和平问题持续关注。“几十年过去了,朝鲜半岛的和平仍未确立,因为一直没有用和平协定来代替停战协定。”但在他的心目中,历史的潮流终究会使停泊的航船起锚扬帆,只要船在航行,就有可能到达和平的彼岸。
时间来到2023年,站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我们再次思考: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朝鲜半岛形势关乎地区和平稳定,通过对话解决半岛问题仍是正确选择、明智之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准确把握半岛形势走向,切实维护和平稳定,为政治解决半岛问题、实现地区长治久安积累和创造条件。
開城通訊
二十七日上午在板门店
本报记者 白天明
历时两年零十七天的朝鲜停战谈判,由于朝中方面的坚定努力,终于达成协议了。七月二十七日朝鲜时间上午十时,双方于板门店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
十点整,以南日将军为首的朝中代表团来到了会场。双方的首席代表,各在大厅自己一方的签字桌上,在协定文本上签字。协定使用朝、中、英三种文字。三种文字有同等效力。此刻,会场上除了签字时钢笔的轻微的划音之外,唯一能听到的,便是电影机开动的响声。十点零十分,双方在十八本文本上签署完毕。签字遂告结束。从此,停战协定就起到法律的效力。朝中代表团完成了朝中人民委托的任务,结束了这谈判最后一次的会议,走出会场。
……协定将从签字后十二小时起全部生效。但是信义对于美方来说,只能用行动来表明。东北人民已经从美机不断侵入东北轰炸、扫射、撒布细菌一连串的侵略事实中提高警惕,人们会保卫停战协定,用它去约束美方执行协定的全部条款,争取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让朝鲜人民重新获得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
(本报开城二十七日电)
白天明
1928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历任东北日报、辽宁日报记者、部主任、编委,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辽宁电视台台长,辽宁广播电视厅副总编辑。
《东北日报》在停战协定签署前后的报道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晓丽
在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前后,《东北日报》有关停战协定签署的稿件不断。27日前,《东北日报》头版几乎天天都有“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人员分组开会”的消息,也有“杜勒斯、李承晚反对停战”的消息,可见停战协定的签署并非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27日后,《东北日报》多刊发停战协定的签署事宜、各界庆祝停战等类型稿件。
1953年7月23日,转载新华社特派记者自开城报道《签订停战协定的准备工作正积极进行》。
1953年7月25日,转载新华社稿件《签订停战协定准备工作接近完成》。
1953年7月27日,转载新华社稿件《朝中代表团发表公报朝鲜停战协定完全达成协议 双方定于七月二十七日在板门店签字》。
1953年7月29日,刊登白天明发回的通讯《二十七日上午在板门店》。
1953年7月29日,转载新华社稿件《朝中部队切实执行停战命令在朝鲜战线上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1953年7月31日,刊登霍庆双发回通讯《举起胜利与和平的火把——记志愿军一五五·七阵地上的停战情景》。
1953年8月27日,刊登霍庆双发回通讯《血腥的酷刑挡不住他们回祖国的心》。
1953年9月10日,刊登霍庆双发回通讯《停战后的平壤》。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