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浑河桥文化路立交桥进行维修改造
沈阳浑河桥文化路立交桥进行维修改造
■夜间施工,不影响日间车辆行人通行 ■铺新型防滑降噪路面,提升行车舒适度
本报讯 记者刘桐报道 新型材料路面开车更舒适顺畅、新款伸缩缝自动清渣防尘、整洁美观的花岗岩石板步道……沈阳浑河桥、文化路立交桥将华丽“换装”,提升城市桥梁品质。
7月13日起,浑河桥、文化路立交桥进行维修改造,均安排在夜间施工,不封闭整体交通,也不影响日间车辆和行人通行。
浑河桥、文化路立交桥是沈阳市南北交通干线青年大街上重要桥梁。浑河桥分西侧新桥和东侧旧桥两部分,东侧浑河大桥旧桥建于1988年,西侧浑河大桥新桥修建于2003年,全桥长554.16米。浑河桥桥面上次维修在2013年,距本次改造已时隔10年。文化路立交桥建于1986年,全桥长477米。文化路立交桥顶层高架桥桥面上次维修在2010年,距本次改造已时隔13年。目前,桥梁机动车道铺装层多处产生裂缝、破损等病害,行车体验感差,影响行车安全,急需整体改造。
本次维修维持桥梁整体结构不变,为保证改造后整体提升效果,对桥梁铺装层进行全断面改造,施工中还将采用多项新材料和新技术。
据介绍,浑河桥改造中将对桥面进行铣刨补强,面层采用2厘米超薄降噪磨耗材料进行补强,同普通沥青混凝土面层相比,可以延长路面寿命,同时具有防水雾、防滑降噪、高强度、高温度稳定性等优点;将原有传统的型钢伸缩缝更换为梳齿板伸缩缝,可自动清渣和防尘,提升桥面防水性;同时,慢行道铺装4厘米厚的花岗岩石板与青年大街慢行道整体风格统一。文化路立交桥面层采用4厘米厚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进行补强,改造后市民行车将更平顺舒适,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品质。
记者手记
期待金廊地标桥焕新“重生”
桥梁越街跨河,不仅连接城市道路交通,而且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
“这两座桥梁见证了沈阳城市发展和时代变迁。”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
文化路立交桥建成通车已37年,这是沈阳第一座现代化建筑结构的立交桥,也是全国首座四层全互通立交,早年常有外地人员来沈学习考察。这座立交桥常出现在沈阳宣传图片上,一度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建成之初,南侧还有农田菜地,如今却是沈城最繁华的地方之一,夜景更是流光溢彩。
浑河桥是沈阳浑河上最早的公路桥,80年间浑河大桥也经历多次变迁。从建于1942年的老桥,到1988年在老桥东侧新建浑河大桥,再到2003年浑河老桥爆破拆除,保留第18孔桥墩及其部件作为纪念,同时对1988年旧桥进行加宽;直至2017年与五爱立交互通,实现二环快速路、青年大街、南北快速干道三条交通大动脉无缝对接,已成沈阳城区南大门,车流量大,也是最忙的过浑河桥之一。现在浑河桥已从出城通道,变为浑河畔风景旖旎的景观带。浑河桥两侧分布着“大钻石”、K11等城市地标,已成为沈阳“火出圈”的打卡地。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我们也期待着金廊上两座地标桥维修后焕新“重生”。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