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向新而行】大东区:全力当好沈阳振兴发展“跳高队”的“先锋队员”
党的二十大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新的赶考之路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新的奋斗征程呼唤新的担当作为。大东区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谋划城区高质量发展蓝图,以笃行务实的举措换来人民幸福生活,以奋楫不辍的拼搏成就大东美好未来,全力当好沈阳振兴发展“跳高队”的“先锋队员”。
新时代,蓝图绘就;新征程,踔厉前行。
党的二十大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新的赶考之路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新的奋斗征程呼唤新的担当作为。大东区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谋划城区高质量发展蓝图,以笃行务实的举措换来人民幸福生活,以奋楫不辍的拼搏成就大东美好未来,全力当好沈阳振兴发展“跳高队”的“先锋队员”。
实现新突破
三年进入全国工业百强“第一集团”
党的二十大报告吹响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
风好扬帆正当时,奋楫争先再出发。大东区将报告中“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大要求,同“争创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力争三年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一集团”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不断在规模体量、科创能力、多点支撑上实现新突破,以七大行动将首位经济做优做强。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施汽车产业质量双升行动。扩大华晨宝马、通用北盛优势车型生产规模,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竞争力。全面实施“强链、补链、延链”,提升汽车头部企业配套率。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品牌,培育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到2024年,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600亿元,建设东北第一个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区。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多元产业体系构建行动。在持续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加大产业梯次培育力度。围绕航空航天、新兴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提升产业规模、壮大产业集群,形成经济发展新支撑。谋划布局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有潜力的新增长点。到2024年,工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50亿元。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创新能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新型科技园区,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高质量孵化载体,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到2024年,科创型中小企业超过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创新创业载体达到30个,再培育10家瞪羚企业、2家上市公司。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到2024年,建成30个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建成1个近零碳园区、1个低碳产业和N个低碳入驻企业,推进工业碳达峰先导区建设。
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数智大东引擎提速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数智”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建设。发挥数字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牵引作用,持续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的深度和广度。到2024年,累计上云企业突破100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三生”融合协同发展行动。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在加快核心板块建设、打开发展空间的同时,全力打造以绿色低碳、产城融合、品质宜居和智慧生态为特色的“三生”融合发展新片区。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实施示范跃升支撑保障行动。对标百强头部地区比增速、比效率、比质量,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改进策略和举措,到2024年建成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跃升至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一集团。
激发新动能
推动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大东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更高标准、更强担当、更高站位、更实举措谋划改革、加速创新,推动全区经济筑牢基础、迸发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率先突破,打造营商环境建设高地。将营商环境建设、政务服务集成改革、“数字化”政务服务等工作的升级与谋划,统一到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上来,以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率先突破、走在前列。增强“清单式”管理实效,引领大东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挥“一平台”“一管家”服务优势,实现服务信息化、便捷化、全覆盖。强化协会、商会的“输血”功能,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推出申请类政务审批“不见面”新举措,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事项占比100%;实际网办率96%;即办事项占比75%。深化“一件事”全链条套餐式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建成受理服务的“数据中心”,对各承办单位企民诉求办理情况进行考核。
乘势而上,释放文商旅融合发展潜力。把东中街商业板块作为打造城市新消费应用场景和争创全市首批青年友好型街区样板的核心区域,引燃全市创新经济振兴发展的强力引擎。以京东MALL为引领,充分发挥商业与科技联合联动优势,加快推进龙之梦欢乐城、大悦城E馆、天润吾悦广场等项目建设进程,串连吃喝游乐购,打造青年人愿来愿留、乐活乐享的城市环境。以首店经济发展提振商圈业态品质,以网红经济发展吸引新兴消费群体,以夜经济发展激活商业活力,加速推动东中街核心商圈成为新品首发地、潮流聚集地,构建沈阳城市级商圈。加快推进“乐享大东”文商旅平台建设,全面整合区内各类商业资源,通过发放消费券的特色模式,全力助推消费市场繁荣,激发消费活力。
人才优先,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坚持以用为本,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对接机制,开展“订单式”培养,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支撑产业链的“优”。要着力搭建创新平台,下大力气打造东湖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组团、北大营数字文创组团、沈阳大学信息技术创新组团、龙之梦人工智能创新组团等科创平台,着力培养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深入推进“兴沈英才计划”和大东区“黄金双十条”等政策联动,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制定差异化、精准化服务保障政策,提升人才服务效能,在安居、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以更好的“引育用留”政策体系,吸引更多“金凤凰”在大东筑巢扎根。
谱写新篇章
交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民生答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东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奋力书写新时代民生答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突出为民、便民、安民导向,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拓展“民生十条”帮扶举措,夯实共同富裕基础。从群众最关心的稳生活、促就业、保住房、供就学、助就医等方面入手,制定《共同富裕“民生十条”深化完善方案》,以“一老一幼”为重点,持续深化“民生十条”救助措施,不断拓展救助范围,放大政策效应,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建立科学完善的困难群众帮扶救助政策体系,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打造城区创业就业金牌服务。首创组建创业创新资金服务联盟,打造“政银企”融合模式,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开发“舒心就业”(人才大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更快速便捷优质的就业服务。开展“创在大东”创业典型宣传活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相关政策,提升公办率达到56%。持续做优名校发展空间,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发展。推进全区社区100%实现幸福教育课堂“有师资”,着重打造大东区幸福教育进社区新标杆。推进数智赋能教育,实现五育并举可视化、精准化,在大数据驱动未来教育上取得新成效。
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擦亮“健康沈阳”大东底色。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建立医院和街道的合作机制,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31%。构建区级健康医疗区域联盟,慢性病规范管理率提高到80%。建设亲子和老年人线上心理辅导平台,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5%。开展智慧健康二期项目建设,引领卫生健康信息化不断深化。加速推进为民惠民医疗服务,打造大东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托起幸福“夕阳红”。新建、扩建11家养老服务机构,同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创建“基础类、提升类、示范类”养老服务社区46个。推动养老服务主体进社区,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2023年新增30个试点社区,实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覆盖率达到50%。每个街道至少建立一个社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推进平安城区建设,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深入推进“四零”社区建设,坚持“关口前移、动态清零”,实现防疫、应急、警务、信访等力量100%进驻社区(村)。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建立“督导指导+应急链接”双融合工作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新突破。
展现新面貌
以精细化管理建设美丽城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大东区牢记使命嘱托,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城市管理紧密联系,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在新的时代伟业中展现新气象、干出新成效。
管理更精细。坚持“条抓块保”责任体系,深入推进路长制、人民设计师、共谋共建共享等管理模式。坚持以数字化思维赋能城市管理,做强做优“一网统管”平台,提高智能发现处置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精准度,用辛苦指数、奋斗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满意指数。
环境更宜居。全面启动公园城市建设,实现园林绿化理念跨越式提升。积极开展“增绿、连道、建园、造景、植文、共管、精养”行动,打造“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公园城市。持续挖掘空间打造口袋公园,提升公园绿地绿化品质,打造更加舒适宜居的绿色景观环境。扎实推进140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建立政府统筹组织、居民全程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实现科学规划与人民意愿的有效结合,实现从“住有所居”向“安居宜居”转变,让家园更有颜值,居民生活更有品位。
街区更整洁。坚决落实环卫提质提标要求,在全市率先开展环卫保洁作业提质提标工作。实现道路U型断面立体化全覆盖保洁,对街巷路实行“吸扫、冲洗、洗扫、洒水、保洁”五位一体人机组合作业,道巷路机械化清扫100%全覆盖。实施道路空间整体改造,不断提升市民通行舒适度。重点围绕城区基础设施短板和民生需求,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补齐短板,打造整洁靓丽、畅通有序、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富有文化底蕴的样板工程。
实现新作为
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大东区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凝心聚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实施保护传承工程,推动大东区文物、遗产“活”起来。延续历史文脉、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全面系统梳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脉络,形成研究成果,总结提炼大东区共同价值观。强化文物巡查和考古勘探工作,启动大亨铁工厂办公楼旧址、日本南满陆军造兵厂技能者养成所旧址等文物修缮工程。
实施创造性转化工程,着力推进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建设。打造“两廊一区、山水格局”文化线路,建设有凝聚力吸引力的城区文化。启动大东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工作,串联大东路、万泉公园、东中街片区,借力城市更新、青年友好型街区建设,同步做好724地区工人俱乐部片区、吉祥片区等项目谋划工作,增强区域文化IP塑造,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推动时代文仓城市书房提质升级,推进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等服务配送体系。开展“书香大东”等文体品牌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实施品牌塑造工程,打造沈阳独有的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的文化制高点,着力培育新兴文旅业态,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丰富文旅产品供给。高质量完成英雄故事体验馆项目,推进龙之梦文旅综合体、青曲社、喜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文化产业业态水平。
总策划:程谟刚 兰宝刚
总执行:罗宪杰
策划执行:伏桂明 黄志勇
沈报全媒体记者:傅淞岩
通讯员:赵银晶、杨海佳
摄影:张文魁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