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劳动模范栗生锐——用匠心守护初心
本报记者 刘大毅
设备旁,工人神情专注地检查零件切削面的纹理和亮度变化,对细微差异处进行记录、复校、计算、修正,整个过程严谨、细致、精准;一旁的机器在十余项无人干预加工技术的指引下,确保零部件精准生产。
在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正逐步实现零部件加工的自动化、标准化,进而提升发动机的寿命及稳定性。参与某零件加工创新的是中国航发黎明机匣加工厂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栗生锐,该技术平均缩短单道工序加工时间4小时,将加工效率平均提高25%以上,产品合格率达100%。
零超差、零缺陷是栗生锐的工作初心,他用匠心去守护。
2001年,22岁的栗生锐刚参加工作时,因一次失误,刀具在零件表面划出了一道深深的刻痕,这道刻痕也刻在了他的心里。他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学习相关理论和编程知识,吃透数控加工技巧及工艺。短短几年,他便能靠摸零件的纹理感知误差,从机器切削声中听出细微异常,公司、辽宁省和全国技能大赛桂冠被他连续摘下。20年来,他在工作中未出过一件废品,成长为一名复合型技能人才。
航空发动机是结构极为复杂的高精尖产品,其零部件的加工要求近乎苛刻,工人必须多年苦练才能达到老师傅的加工水平。为此,栗生锐与同事针对数控加工特点与现场实际展开研究,编制防错程序,将加工经验数据固化到加工程序中,利用测量加工一体化技术解决零件尺寸加工不合格问题,实现转速100%自动加工。他开发的机床精度自适应测量补偿方法,即使在环境温度不达标的情况下,也能让普通操作人员保证孔径精度控制在高标准内,打破了零件加工生产瓶颈,为加速零部件制造技术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栗生锐参与完成24项攻关项目和100多个件号、500多道工序的工艺优化,技术革新40多项,解决了50余项零件加工难题和瓶颈。
如今,为冰冷的机器注入灵魂,实现航空发动机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是栗生锐的最大梦想。“每当听到轰鸣声,我就很自豪,希望通过自动化生产,把工匠的绝活儿传承下去。”栗生锐说。
校对:闫尚
责编:杨东溟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