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校看创业
本报记者 张晓丽
东北大学:
打造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2007年,学生创新中心成立;2015年,创业部成立,创新创业基地投入使用;2017年,市场化的孵化器公司成立,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评级;2018年,创业基地开始为同学们提供注册地址等服务……这一个个里程碑式的关键节点,是东北大学一路走来不断补齐一环又一环的创业孵化工作的见证。
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孙秋野告诉记者,为了激活学生的“创造基因”,东北大学自2000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组建“创业先锋班”,进行“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创业技能”四大板块的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创计划、科技竞赛、创新团队以及学校的科研成果深度结合,绝大多数项目是在以上这些项目、团队、技术中融合转化而来的,众多优秀“创客”由此脱颖而出。
沈阳言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崔秀文就是其中一名“创客”。大一下学期,崔秀文参加了东北大学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开启了他对“创业”这一时髦词语的认知。此后,“互联网+”“挑战杯”“大创年会”……崔秀文积极参与各类顶级竞赛,逐渐从一个科创“小白”转型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核心人物。他所经营的企业是一家致力于应用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革新水文监测的初创企业。截至目前,他们所研发的设备已全部通过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精度认证,相关业务面向政府与企业,智能监测终端设备销售已覆盖辽宁全省各地水文局,并与全国近20个省市达成合作意向。
为了让大学生创业真正落地并成长,东北大学坚持创业孵化工作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孙秋野说:“我们成立了专业的创业孵化工作团队,为了更好地与市场和社会的创业孵化工作接轨,成立了专门的孵化器公司,为创业企业提供从注册咨询、公司注册、财务法务、投融资等多方面专业的服务。”
在学校的帮助下,大学生创业可以少走弯路。沈阳森之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龚佳乐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公司的瓶颈期,我们将目光转向体育科技,多亏有学校做后盾,才能与沈阳体育学院达成合作。”这是一家提供动作捕捉技术产品以及相关解决方案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年初的冬奥会上,他们所研发的“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表现分析系统”被推广到自由式滑雪U型槽、单板U型槽等项目使用。
“我们的创业孵化工作并不是把项目藏着自己孵化,而是以开放的心态,为项目搭建成长平台。”孙秋野说,东北大学将自己定位为前孵化器,并与一些优质的后孵化产业园区保持紧密的合作,一旦创业项目有进一步的资源需求,就能在完整的科技孵化链条上找到想要的资源,这样才能确保创新创业人才的全链条式成长。
大连理工大学:
开展基于创新的创业
“轻量化技术”让运载火箭、国产宽体客机再轻一些;“终极发动机”首次实现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统一;“精工利刃项目”实现了我国关键构件加工的全自主化……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与产品,全都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学子们的发明创造。得益于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主渠道的探索,大连理工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拥有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年轻“创客”,他们正在将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现实产品。
“我们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是全国最早倡导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吴振宇告诉记者,自1990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逐步形成了具有大工特色并在全国具有突出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以国家级众创空间“π空间”为示范、全校各院系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作支撑、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与孵化器为纽带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是学校培育大学生创客的摇篮。
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完善“创意-创新-创业”的成长路径,为入驻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提供从种子期到天使期的全程支持,扎实开展“基于创新的创业”,全校各院系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在校内投入4000多万元建成5500平方米的校级基地,打造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创意工社”激发平台建设了人工智能等30个创意工社;“创客工坊”以智能硬件等12个创客工坊为载体,汇聚创客群体780人;“创新创业实践班”训练平台,开设22个双创实践能力强化班;“π空间”创业孵化平台,构建由30名专职双创导师、200余名创业导师、25家协作机构组成的创业服务联盟。全方位整合资源,形成“创意激发-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全链条双创人才培养路径。
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大学生众创空间)始建于2014年,支撑学校在2013年至2015年先后获评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作为国家级众创空间,“π空间”为大学生创客提供15个实验室,组建了专利转化、商业推广相关的专业技术团队,为入驻的双创团队和项目提供种子期到天使期的全流程软硬件支持。同时,“π空间”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31个;共建“大学生众创空间”和“大学生创业园”;与华为、Intel、中软国际等30余家企业共建选育基地;带领15所高校及企业成立大连市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以多形态的校企协同模式积极开拓双创联合育人途径,提升区域发展服务能力。
这些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培育创业团队152支,孵化大学生初创企业45家,每年开展全过程实践线上活动140场,线下活动265场,主办双创竞赛80项,年均覆盖万余名学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插上梦想的翅膀。
大连海事大学:
搭建三大平台 扬起创业之帆
鲲鹏展翅搏巨浪,逐梦深蓝助远航。大连海事大学,素有“航海家的摇篮”之称。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学校坚持立足高等航海学府实际,搭建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行业服务”“校友引领”三大平台,依托教学实习船“育鲲”“育鹏”轮开展“双创”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打造出全覆盖、可持续的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的“海大模式”。
大学生硬核创业靠“专业”。大连海事大学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大连海事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石丽红介绍,学校开设了各类创新创业课程,为了鼓励大学生参加大创计划、双创竞赛等活动,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素质。近三年,海大学子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获奖2923项,并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在校园中,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涌现,博海智航(大连)船舶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他们聚焦船舶智能航行,研发制造可用于大中小型船舶自主航行、环境感知、智能制导与控制相关任务的软硬件系统与设备,总经理李博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他联合3位博士,主动带领硕士生、本科生30余人共同开展创业实践。
大学生精准创业靠“行业”。大连海事大学聚焦行业发展需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发展厚植基础。“创业离不开对行业的深度分析和正确理解。”石丽红说,大连海事大学依托海大科技园等各类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水平。李文祥是大连探索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创业专注于提供水下作业产品和服务,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面向国内外的高科技企业。李文祥说:“精准的创业方向来自导师的建议。”他带领团队成员,致力于通过科技研发推动行业发展,他们自主研发的水下船体检测与清理机器人经过市场检验,效率提升3倍以上,成本降低8倍以上,另外在图像识别、水下触觉感知等方面的技术均为业内领先。
大学生勇于创业看“校友”。大连海事大学近三年培育了218个创业项目,开展创业路演等创新创业活动千余场次、开展创业培训300余场次、参与学生约2.7万人次,新注册企业27家。石丽红介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校友的大力支持。一直以来,学校积极发挥校友资源优势,搭建校友引领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桥铺路。大连益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盛茂就是其中的受益者,2016年,依托学校“Hi-C空间”培育孵化,他创办了集教育科技产品研发、企业创新服务、项目申报等高附加值科技与服务产品于一体的教育科技公司,在学校和校友的帮助下,公司业务蒸蒸日上,逐渐发展壮大。去年年底,公司创立了大连海事大学益乐创新创业活动基金,刘盛茂也成为海大“校友”力量的一分子。
辽宁大学:
带着“真实问题”创新创业
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为了培养出更多创新创业的人才和先锋,辽宁大学以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支撑,以多层次的平台为载体,以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作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同时,着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项目、竞赛、孵化等方式,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积极构建以‘真实问题’为核心的一流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在真实的实践体验中培养问题的解决者和价值的创造者。”辽宁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高翔介绍,为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2015年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辽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创新创业工作,2016年,“创新创业学院”“文化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相继成立,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辽宁大学全面发挥“互联网+”大赛引领作用,把真实问题与“互联网+”大赛相融合,把真实问题融入“互联网+”大赛中,进而以大赛为抓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们的潜能,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创新创业的实践成果,帮助学生将学习的收获融入大赛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项目转化、孵化。学校连续多年荣获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累计获得“互联网+”大赛省级以上奖项百余项,同时,校内也涌现出了一批创新创业典型。
90后的张家安毕业于辽宁大学艺术设计学专业,大三的时候,他创立了熊猫叔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2岁到12岁的儿童素质教育。面对鱼龙混杂的艺术教育市场,张家安思路明确:“美育除了培养审美,提高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和专注精神。”他的创业是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独创的艺术课程及专业的运营团队,通过艺术创作让孩子释放天性,发挥想象力,培育坚定而自信的力量。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张家安的“熊猫叔叔素质教育集团”项目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得到磨砺。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辽宁大学“熊猫叔叔素质教育集团”项目荣获金奖,是辽宁大学在此项赛事上争得的最高荣誉。
“真实问题”视角下的创新创业一直是辽大学子努力的目标,其中助力乡村振兴是不可回避的选题。化学院、生命学院、轻型产业学院等联合在岫岩满族自治县牧牛镇建立2个实践基地及教授工作站,“香菇鸡蛋”创业项目秉持科技助农理念,扶植当地蛋鸡养殖企业产品实现规模和营收的“双飞跃”,2022年上半年营收1600万元,利润195万元,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5个,吸引合作养殖农户及上下游产业合作户10余家。新闻传播学院组建的云创扶梦团队,新媒体扶农助农团队荣获辽宁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然吹响,创新创业的青春活力正在迸发。
校对:李莹
责编: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