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上火”的葡萄成了致富“开心果”
本报记者 杨丽娟
眼下,大连瓦房店市李官镇的葡萄采摘进入收尾阶段,盘点一下收入,孤家子村葡萄种植户吕宝玉心里乐开了花。今年,当地土专家于福运手把手地传授葡萄栽培技艺,吕宝玉的4亩阳光玫瑰葡萄产量达2.5万斤,收入50余万元,还有3亩葡萄明年也将结果。而就在两年前,因为欠缺经验,他家的7亩葡萄大棚入不敷出。
李官镇是大连市最北的乡镇,2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开始栽培葡萄,但受品种、技术以及设施和资金等因素限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葡萄生产的每个环节、每个时期,都出现了一些令人上火的事,农民一度把葡萄称为“火龙果”。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李官镇大力扶持葡萄特色产业发展,经过调研和请专家会诊,他们找到了制约葡萄产业发展的瓶颈,制定了“去火”的方法——请省农科院和大连市农科院的专家到李官镇授课指导,去“栽培技术瓶颈”之火;培养土专家,去“远水难解近渴”之火;给农民提供设施农业建设贷款,去“资金缺乏”之火;兴办有机肥业,就近解决农民需求,去“葡萄品质提升难”之火;注册“中国瓦房店优质葡萄之乡”,去“品牌影响力不够”之火;发挥党员模范的带头作用,培养新品种葡萄栽培带头人,去“品种落后”之火。
瓶颈被打破后,李官镇以葡萄栽培为主的特色产业快速走上正轨。目前,全镇葡萄栽培面积达1.5万亩,以品种新、品种全、产量高、品质好领先于辽南乃至全国。全镇年葡萄总产值在6亿元左右,人均收入2.2万元。丰厚的收入,使葡萄在老百姓心里从“火龙果”变成了“开心果”。
守家在地就能发家致富,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乡创业。2020年,南沟村的李忠威回乡创业,在于福运的帮助下,扣了7.5亩葡萄冷棚,栽培“阳光玫瑰”和“夏黑”两个品种,今年收入35万元,超过以往七八年的打工收入。
葡萄栽培特色产业带动了李官镇相关业的发展。每当葡萄成熟季节,葡萄收购大军和乡村游爱好者就会大量涌入李官镇,民宿、宾馆、饭店、海滨旅游随之火了起来,一些投资者也纷纷来到李官镇投资或开办企业。
校对:闫尚
责编:窦志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