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四)
牢记嘱托 辽宁实践
——“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四)

编者按
8月4日,中共辽宁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清围绕“牢记嘱托·辽宁实践”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分别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慧晏主持。
光明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也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请问,近年来辽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哪些主要工作?将如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乐成:谢谢光明日报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博大情怀,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担当,树立了人民至上的光辉典范。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的谆谆嘱托,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补齐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短板,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展。
一是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15个省级贫困县、179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8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辽宁和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二是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坚定沿着总书记指明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实践路径,持续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8761元提高到去年的35112元,年均增长7.2%。十年来支持修建“一事一议”村内道路5.7万公里,实现了一县一公共图书馆、一乡一文化站、一村一广场,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三是持续加强社会保障。我们按照总书记“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着力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保体系,推动财政支出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从2012年的3400多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400多亿元。全省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8年上涨。
四是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我们坚决贯彻总书记“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增添新动力、开创新局面”的指示要求,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在打造“健康辽宁”方面,我们努力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全省每千人口医疗床位数由2012年的4.9张提高到7.6张。体育强省建设也在十年中取得新进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2013年成功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辽宁男篮两夺“中职篮”总冠军,辽宁健儿在奥运会、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斩获多枚金牌,展现了新时代辽宁精神和辽宁风采。
立足新的时代征程,我们将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振兴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按照“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要求,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努力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按照“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要求,树立面向基层、转身向下的工作导向,聚焦养老、育幼等民生短板,围绕提升医疗、教育质量谋划更多增进民生福祉的项目,高质量做好每年向群众承诺的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三是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按照“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富有时代气息、极具吸引力的幸福生活场景,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朋友向往辽宁、扎根辽宁、圆梦辽宁。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沈阳拥有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工作亮点?
王新伟: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如您所言,辽宁省委、省政府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快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要求沈阳市为全省作出示范。我们坚持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一体推进,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2021年沈阳跻身“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第15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一是注重融合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截至2021年,全市“四上”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达506家,营业收入1101.6亿元,同比增长8.9%。数字产业化蓬勃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规上营收2018年首次突破千亿后一直在东北领跑,沈阳国际软件园连续5年荣获“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电商企业突破3.5万户,限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占全省83.8%。产业数字化不断提速,推进450余个智能升级项目、130余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培育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示范100余项、市级行业示范152个,建设“星火·链网”超级节点、1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个递归节点,数量位居东北首位;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4.1%、60.3%。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基站数量达2.2万个,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450万,固定宽带用户数超313万,沈阳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网络通信枢纽节点;培育教育、医疗等13个领域224个5G应用场景,获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工厂31个。2021年,沈阳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二是坚持高效协同,建设“数字政府”。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加快政府运行“一网协同”。“行权治理体系”“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深入开展,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100%,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9.4%,“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达到669件;“惠帮企@链上沈阳”解决企业诉求7000件,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智慧应急、数字城管等跨部门、跨层级应用系统建成使用,50个智能化应用场景上线运行,“控渣土”“协同慧治”等应用场景有效解决“发现难”“查找难”“管理难”问题。国家、省、市三级数据平台通道完成贯通,政务外网实现全覆盖,“政务云”非涉密业务上云率突破90%;发布政务数据资源目录460余条,开通共享交换服务1600余项。
三是突出智慧便捷,打造“数字社会”。积极推进百姓生活“一码通城”,促进公共服务品质提升。打造标志性城市生活新场景,“好政策”28项政策完成“免审直享”,“好就医”实现先看病后付费,“好停车”接入经营性停车场608个,“好游玩”91家A级以上景区实现“30秒入住、20秒入园”,“好城管”市、区、街、路长四级联动被住建部推广,“好就业”发布招聘信息7057条、岗位4.3万个,“好养老”“点单式”上门服务突破万人次。推动市民码与医保码双码融合,被确定为全国唯一一个市民码、医保码融码应用试点城市。目前,市民码已经融合医保、防疫、支付等15项功能,注册用户达700余万人。构筑数字抗疫“智慧防线”,建成沈阳市道路运输车辆(从业人员)疫情管控平台、境外来(返)沈人员一码管理系统,开发沈阳市“企疫防”信息平台等,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下一步,沈阳将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主要指标实现东北领先,着力打造数字基础设施先行地、数字经济引领地、数字社会创新地、数字政府示范地、数字生态新高地。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记者:明绍庚、关艳玲 摄影:赵敬东、万重
校对:闫尚
责编:杨东溟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