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二)
牢记嘱托 辽宁实践
——“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二)

编者按
8月4日,中共辽宁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清围绕“牢记嘱托·辽宁实践”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分别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慧晏主持。
中央广电总台记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要“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指示要求,目前辽宁正在加快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建设。请问,在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大连是如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胡玉亭:感谢您的提问。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强区域协同、加快向海图强、加速辽宁振兴。
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座城市陆地面积占全省37.6%,人口占全省44%,经济总量占全省半壁江山,既是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口,也是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的重要支撑带。沿海经济带已历经十多年发展,2021年省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系统谋划,上报国务院批复了《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并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了由省主要领导亲自推动的工作机制,开创了高效协同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大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承担专项推进组、沿海六市联席会议牵头单位的责任,推进组组织制定了十多个政策文件,沿海各市共同确定了产业发展等“六项协同机制”,签署了优化营商环境等“六项合作协议”,提出了共建共享的“八项倡议”,正在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落实。一是深化科创合作,由大连理工大学牵头创建了辽宁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已有10个项目入驻锦州大学科技园。二是促进产业协同,成立六城市产业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推动海洋、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深化合作,打造六市互嵌耦合的产业生态链。三是强化金融互动,筹建5支科技创业及产业投资基金,大连商品交易所已在营口、锦州设立了5所交割仓库开展业务。四是实现互联互通,上线运行“区域通办”系统,实现了公共服务、医疗保障、交通出行等“同城待遇”。2021年,沿海经济带经济总量达到1.35万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0.9%,占全省70.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9.4%,占全省69.3%。
推动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大连来说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加快“两先区”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率先突破,主动争先,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全国首个离岸式海上人工岛大连新机场有望今年全面开工。以大连港为枢纽的东北海陆大通道日趋繁荣,打造了北粮南运精品航线,上半年中欧班列增长47.2%,海铁联运箱量增长17.8%,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0.8%,增速居国内主要沿海港口前列。大连商品交易所全年期货成交量、成交额,分别占全国份额的32%和30%,日均持仓量居全国交易所首位。二是加快打造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园区法定机构改革首开东北先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增长19.5%。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加快打造“港产城融创”为一体的2.0版新蛇口,面向RCEP经贸合作成果丰硕,SK海力士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头部企业布局大连。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8%;进出口增长11.7%,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三是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与中科院合作共建英歌石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中心,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96%,高于全国0.56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GDP增长3.3%,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乘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强劲态势,大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来越足,前景越来越好。
我们有信心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六市携手并进,共同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成为国家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引领东北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中国日报记者: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是构建辽宁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请问,沈阳市在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如何立足中心城市,更好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新伟: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沈阳工作的关注。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全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的重要任务。沈阳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即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充分发挥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质增效,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增长极。我们重点做了6个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规划共绘。编制完成都市圈发展规划,并以其为总纲,突出“高质量”要求、体现“现代化”特点,围绕“都市圈”协同,正在编制国土空间、产业协同等21个专项规划,构建经济质效、产业发展等6个方面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二是促进交通共联。发挥沈阳综合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信息枢纽等优势,打造服务东北、融入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的门户枢纽。加快推动沈白高铁、沈金铁路、机场二跑道等18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期工作,打造5条高铁、6条干线铁路、8座客货主站、2座编组站的铁路枢纽体系,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建成高效便捷的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三是促进产业共链。发挥沈阳制造业基础雄厚、体系完整优势,推动都市圈全产业链深度协作。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新材料、航空、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加强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市场共拓,着力推进宝马新工厂、航空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沈抚示范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共建产业园区,沈阳与本溪、铁岭、阜新分别合作推进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航空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都市圈各地区承接沈阳产业转移和配套项目,鞍山打造中德汽车零部件产业鞍山分园,本溪、辽阳规划沈阳临空经济区配套服务产业园,抚顺提质建设顺城经济开发区。
四是促进平台共享。发挥沈阳高校院所集中、人才资源丰富、金融体系完善等优势,努力建成辐射东北乃至东北亚的科技创新高地、区域性金融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浑南科技城,积极构建“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体系,推进东北科技大市场面向都市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建都市圈产业发展基金二期,都市圈各地区挂牌及展示企业数量占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总量的82%以上。构建都市圈区域综合防控机制,组建都市圈专科联盟、医疗联合体,开展名校校长、骨干教师联合培训,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等政务服务事项“都市圈通办”。
五是促进生态共治。发挥联防联控、联保共治机制优势,积极建立辽河、浑河、太子河、柳河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有序推进柳河流域综合治理国家试点、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北沙河治理等工程,协同推进都市圈全面绿色转型。制定“1+10”碳达峰政策体系,建立都市圈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控工作机制,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9%。
六是促进文旅共建。发挥沈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共同打造都市圈旅游品牌,推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雷锋纪念馆、鞍山千山等98条特色旅游线路。启动“一网全国,云动百城”营销推广计划,打响“沈阳现代化都市旅游圈”IP特色品牌。
下一步,沈阳将携手都市圈城市加快推进今年确定的102项重点任务,加强全领域对接、全要素配置、全方位协同,推动都市圈建设提质增效。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记者:明绍庚、关艳玲 摄影:赵敬东、万重
校对:闫尚
责编:杨东溟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