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一)
牢记嘱托 辽宁实践
——“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一)

编者按
8月4日,中共辽宁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清围绕“牢记嘱托·辽宁实践”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分别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慧晏主持。
人民日报记者:近年来,辽宁把营商环境作为事关全局的发展战略问题,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请问,辽宁是如何优化营商环境的,目前取得哪些成效?
张国清: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六项重点工作”,第一项就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对辽宁营商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将其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辽宁振兴,必须解决好发展环境问题。这个发展环境包括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创新创业生态,创新创业生态就是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环境是更高层次、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营商环境。我们坚持把净化政治生态作为根本,把法治环境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最突出、最紧迫的任务,以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法治环境的持续改善来促进和保障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我们强化“辽宁就是我们自己、政治生态就是我们自己、营商环境就是我们自己、改变辽宁必须首先改变我们自己”的意识,着力抓好党政干部队伍、政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公职人员服务精神,规范执法、司法、审批、监管用权行为,大力倡导痛痛快快办事、公公正正服务的文化,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舒心。我们用法治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出台《关于解决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 为辽宁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提供法治保障的意见》《辽宁省社会信用条例》《辽宁省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加快推动重点领域联合惩戒、信用监管,重拳打击违法失信行为,坚决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对破坏辽宁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人和事,坚决鄙视、坚决抵制、坚决惩治。我们悉心呵护辽宁市场主体,狠抓各项惠企政策措施落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田里的“新苗”越来越多,让市场主体感受到在辽宁发展有土壤、有阳光、有养分。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良好的法治环境、信用环境正在加快形成。一是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沈阳市、大连市有多项指标成为全国标杆。二是今年上半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58.43万户,同比增长9.1%;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18158家,同比增长34.6%。三是今年上半年,全省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实际到位资金4420.4亿元,增长31.2%,其中利用外资增长3.1倍,华晨宝马增资项目、SK海力士项目、华能海上风电项目、大连轨道交通装备和通用动力机械制造基地项目、英歌石科学城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还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落地建设。四是外界对辽宁的预期进一步改善,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地区融资成本大幅下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各方面展现出参与、支持辽宁振兴发展的意愿和信心;辽宁的干部面带微笑、挺起胸膛,展现出“共和国长子”的良好精神面貌。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舒心、获得感更加明显,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辽宁、向往辽宁、圆梦辽宁。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辽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深入推进。请问,辽宁将如何进一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辽宁振兴发展新优势?
李乐成:非常感谢新华社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媒体朋友们对辽宁的关心关注!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辽宁科技创新工作深情牵挂,多次殷殷嘱托,2013年8月31日在辽宁考察调研时指出,必须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2015年7月17日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要把创新作为东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特别是2018年9月28日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这些重要指示和论述为辽宁新时代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不断强化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去年,全省R&D经费支出600亿元左右,比2012年提高35.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100多家,是2012年的近8倍。近年来,国产首艘航母、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我省问世,辽宁为国家所需作出了应有贡献。
“十四五”时期辽宁振兴发展能否取得新突破,关键就是看能不能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我们将紧扣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始终聚焦“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和力量。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一是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大力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和《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围绕经费管理、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科研人员普遍关心的难点重点问题,坚决打破制约创新的繁文缛节,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以头部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集群生态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二是做优做强创新平台。聚焦关键领域、瞄准一流水平、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和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推动辽宁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落户辽宁,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支撑,着力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三是全力集聚创新人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的嘱托,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采取“带土移植”等一系列创新方式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实行“揭榜挂帅”,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振兴发展的实践中。“十四五”时期,我省计划培育中青年科技人才5000名左右,引进创新创业团队500个左右,努力打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让更多人才来辽宁落户,让人才有平台、有待遇、受尊重,让更多“千里马”在辽宁大地竞相奔腾!
记者:明绍庚、关艳玲 摄影:赵敬东、万重
校对:闫尚
责编:杨东溟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