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将打造东北亚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发展型城市
沈阳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成为了辽宁省内唯一入选城市!
未来,辽宁将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把沈阳打造成东北亚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发展型城市。
6月23日,记者从沈阳市政府新闻办了解到,为解决青年住房困难问题。预计在2023年年底前,沈阳市将累计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不低于6万套,同时为青年人才按学历提供最高7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

6月2日,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了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沈阳市作为全省唯一城市入选。随后,沈阳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了《沈阳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的核心理念就是“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处处体现“青年优先发展”这个理念,促进青年宜学、宜业、宜居、宜育、宜乐,探索具有沈阳特色的“年轻态”城市建设模式,为城市发展注入“青活力”,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把沈阳打造成东北亚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发展型城市。
日前,沈阳市出台了首个《沈阳市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体现出青春元素,每年发布500个青年友好场景,打造青年人喜欢打卡、能够沉浸式体验的城市书房、文化创意园、特色小镇、博物馆等,建设5个具有综合影响力、青年聚集度高的场景集聚区。
此外,相关部门还将在全市范围内建设30个创新实验室,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教育延伸。每年新增加就业岗位不少于15万个,为在沈就业创业的应届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和外埠青年技能人才按学历提供最高9万元的生活补贴支持,为在校大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提供2年最高6万元的创业经营场地房租补贴支持。
在促进青年宜居方面,沈阳市将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青年住房困难问题。预计在2023年年底前,沈阳市将累计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不低于6万套,同时为青年人才按学历提供最高7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
【权威解读】
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创历史新高,请问,沈阳市在帮助毕业生扩岗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沈阳市人力资源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毕业生部部长郭一楠:今年我们预计新增加适合毕业生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
一是充分挖掘政策性岗位,做好事业单位岗位开发,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有序推进公共服务、科技、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招聘,释放岗位4000余个(近期教师岗位招录,30%为应届毕业生岗位)。
二是扩容市场化就业。发挥市场主体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作用,助力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1-5月份,为3.5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9亿元,稳定就业岗位36.4万个;为企业吸纳1500名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用工和社保补贴774万元;支持毕业生灵活就业,给予社保补贴。
三是引导基层锻炼。组织“三支一扶”“特岗计划”,连续5年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公共服务岗位计划”,涵盖大专以上学历,45%为应届毕业生岗位。
在促进青年宜居方面,沈阳市将提供哪些具体举措?
沈阳市房产局住房保障处处长卢丹:为有效促进沈阳市青年宜居,解决青年住房难问题,我们坚持租购并举、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并重方式,采取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与人才安居并轨运行,通过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以及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多渠道积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难问题。
对于采取购房解决住房的青年,我们按照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不同层次分别给予一次性7万元、4万元和2万元首次购房补贴;对驻沈高校在校大学生及毕业5年内大学生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其缴纳契税由市财政全额补贴,其中在校大学生还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200元额外予以补贴;对于暂时租房居住的按照相关规定,对在沈就业创业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发放3年生活补贴(包含租房补贴),博士9万元、硕士4.32万元、本科毕业生2.16万元。另外,毕业5年内大学生还可申请公租房补贴,享受补贴标准为单身192元/月,2-3人288元/月,可连续享受至毕业5年内。
近年来,沈阳市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在对户籍“双底”家庭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将保障对象逐步扩展到新市民、青年人。截至目前,累计向新毕业大学生等群体配租公租房3311套。同时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通过政府统筹、社会房源转化、企业自建等方式,目前全市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6万套,“十四五”期间,沈阳市将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拓宽房源筹集方式,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至少6万套。
北国网记者 李冰
责编:闫尚
校对:杨 旭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