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发布“兴沈英才计划”
为了吸引储备更多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围绕购房、生活、创业、求职等实际问题,沈阳市将为青年人才提供“一揽子”资助政策。按照博士毕业生7万元、硕士毕业生4万元、本科毕业生和技师2万元的标准,实施高校毕业生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首次购房补贴。
此外,针对毕业后在沈首次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沈阳市也将按照本科每月600元、硕士每月1200元、博士每月2500元的标准为其提供36个月的生活补贴。
5月6日,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沈阳市“兴沈英才计划”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上述内容。
据了解,作为“兴沈英才计划”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在支持科技创新人才方面,沈阳市将每年引进25个左右能够破解企业“卡脖子”技术的创新团队,最高给予其2000万元资助、给予团队最高500万元奖励;对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的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项目+团队”,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项目资助。
在支持科技创业人才方面,聚焦提高科技企业增长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沈阳市将每年引进支持25个左右在沈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的人才团队,视项目落地、实施情况,启动阶段最高可给予团队1000万元启动资金,发展阶段累计最高奖励可达2000万元。在支持引进海外人才方面,每年引进25个左右与沈阳市企业开展合作的外国专家团队,按业绩贡献给予团队最高20万元奖励;对引进的海外人才按年薪的一定比例,给予最高60万元资助。
在支持中青年科技人才方面,沈阳市将每年支持100名左右40周岁以下的青年拔尖人才,给予每人最高50万元项目经费、10万元奖励。
此外,“兴沈英才计划”保留了3.0版人才政策中反响较好的促进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条款,比如,对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沈阳市转化成果,按照技术合同费用5%的比例给予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补贴,每人(团队)每年最高50万元;对促成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合同的技术转移机构,视企业实际支付技术合同费用情况,每个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根据技术转移机构绩效评价效果,择优给予机构最高30万元奖励;每年遴选一批“服务之星”技术经纪人进行表彰,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等。
据统计,2021年以来,沈阳市多措并举培育人才,全年新增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名,对24名中青年科技英才和14家单位给予奖励资助,评选出10名“大工匠”、10名“优秀技术能手”;此外,沈阳市还累计为4319名高校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1254.45万元,为7413名高校毕业生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发放首次购房补贴资金1.98亿元。
未来,对新当选的“两院”院士等A类高层次人才,沈阳市将给予每人500万元奖励、100万元科研经费、“一人一议”解决首套购房问题。此外,每年还将支持5名左右为沈阳作出突出贡献的B类高层次人才,给予250万元奖励、110万元项目经费、15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每年支持50名左右来沈在沈的C类高层次人才,给予50万元奖励、70万元科研经费、10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
与此同时,着眼吸引储备优秀的青年后备人才,围绕购房、生活、创业、求职等实际问题,沈阳市还将提供“一揽子”资助政策。
一是按照博士毕业生7万元、硕士毕业生4万元、本科毕业生和技师2万元的标准,实施高校毕业生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首次购房补贴。
二是针对毕业后在沈首次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按照本科每月600元、硕士每月1200元、博士每月2500元的标准享受36个月的生活补贴。
三是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在沈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每年1万元的创业场地补贴,期限为2年。
四是为来沈求职、应聘的外地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10天免费入住人才驿站的服务。
五是开发800个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用于招录毕业三年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每人每月工作和生活补贴2800元,并为其缴纳五险一金。
此外,对新引进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相关部门将每月分别给予其600元、800元和1000元生活补贴,最长发放36个月。对新引进非沈阳户籍且在沈阳市首次购房的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和“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30万元、50万元购房补贴。对经全国评选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和30万元奖励。
与此同时,对评审出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和“双元制”校企合作项目,相关部门还将给予其50万-100万元补贴。对于新获得技师、高级技师的企业职工分别给予3500元、5000元培训经费。对完成新型学徒制培训,获得中级工、高级工等级证书的分别按照每人5000、6000元标准补贴企业。
此外,对获得市级一类竞赛各职业(工种)前3名的选手,相关部门将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5000元奖励;获得二类竞赛各职业(工种)前3名的选手分别给予1万元、6000元、3000元奖励。对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当年度输送100名以上毕业生进入我市纳税企业,并与企业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企业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按照每名毕业生1000元的标准奖励职业院校(技工学校)。
北国网记者 李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