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世家用爱刻写艺术人生

陈东明一家三口。

陈东明在创作版画。

陈东明在传授版画技艺。
本报记者 丛焕宇 文并摄
核心提示
细数中国的版画之乡,天津的杨柳青、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山东潍坊的杨家埠,会名列三甲。而如果要评选现代版画大师,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的陈东明会名列其中。这位出身版画世家的后起之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牢记“要走正路,好好做人,精心做艺”的家训,不仅在版画创作路上精研不止,还把女儿和近百名雕刻爱好者引上了艺术之路。
3月12日,天刚蒙蒙亮,陈东明和妻子王美萍便早早起床。王美萍负责为女儿妍霓准备早餐,陈东明则忙着为女儿打点行囊。在确保没落下重要物件后,他特意将一把精致的小茶具包好,放进女儿的行李箱中。
9时,一家三口启车开往沈阳桃仙机场。一路上,陈东明不停地和女儿说着话。除了叮嘱在杭州生活要注意安全,规律作息,用心学习外,更多的话题是和女儿聊艺术创作的点滴,尤其是版画创作的艺术技巧。他甚至还聊起了陈家的家史,有祖父陈清奎的,也有父亲陈春轩的。
本想和女儿“多热乎一会儿”的王美萍基本插不上话,她了解陈东明的心思:他一心巴望着女儿能早日历练成熟,回到身边,接过他的接力棒。
祖父陈清奎临终前含泪立下家训
上个世纪初,山东省潍坊一带活跃着众多的版画艺人,其中昌邑地区的杨家埠村因雕刻艺人云集,成为名噪一时的版画之乡。陈东明的祖父陈清奎就出生在距杨家埠不远的陈家村,近水楼台使然,他自幼便受到杨家埠浓厚的艺术氛围影响。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他对家乡版画艺术的热爱,也由最早那种说不出缘由的喜欢变得越来越痴迷。
彼时的陈家,不仅家有良田,还在昌邑开了大大小小多间店铺,再加上陈家老爷子陈宪帮生财有道,陈家在当地称得上是家境殷实的富户。然而,让陈老爷子想不通的是,儿子陈清奎居然抛却衣食无忧的生活不过,非要去杨家埠学版画。陈老爷子因此没少动家法,可打过骂过后仍然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只好由着儿子的性子,任他去“折腾”。
也许是对版画的热爱早已入骨入心,也许是叛逆少年要对封建大家庭来一次破釜沉舟的宣战,一头扎进版画世界里的陈清奎,很快就干出了名堂,打出了名气,年纪轻轻便成了昌邑一带有名的雕刻艺人。
陈东明告诉记者,父亲陈春轩曾跟他讲过爷爷的故事,说他是个“心灵手巧、学啥像啥、做啥像啥的好把式。”“我爹还跟我讲,爷爷的雕刻技艺在方圆几十公里内是出了名的,除了雕刻,还会木工活,修理织布机,编筐编篓。可惜的是,他后来染上重病,不到40岁人就没了。”
重病中的陈清奎,再也没有力气拿起刻刀。更让一家人悲伤的是,原本殷实的家庭也很快变得一贫如洗,陈春轩的母亲带着5个儿女,终日以泪洗面。
一家人艰难的日子挨到了1944年,非但没有迎来好转,又遭遇了山东旱灾,让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此时,陈清奎已到了弥留之际,他含泪给孩子们立下家训:“要走正路,精心做艺,踏实做人。”
陈春轩的姐姐心疼三弟,瞒着父母偷偷变卖了一些家当,含着眼泪目送陈春轩闯关东。几十年后,陈春轩还清晰地记得姐姐带着哭声喊的最后一句话:“到了关东,饿不死就想法给家捎个信儿!”
山东汉子为桓仁带来版画艺术
15岁的陈春轩,就这样告别了家乡,从潍坊出发,挤上了从龙口划向东北的小木船。也不知道经过多少个白天与黑夜的漂泊,就在他感觉快要饿死的时候,船老大的一声“丹东快到了”,让他从昏沉中一个激灵爬了起来。
船终于靠岸了,他强打精神驻足眺望,脚下是陌生的关东黑土,再远一点,是几处低矮的平房,他一步三晃地朝着烟囱冒烟的人家努力走去。此时,饥肠辘辘的少年来不及想太多,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想办法填饱咕咕作响的肚子。
在丹东短暂停留后,陈春轩一路乞讨到了宽甸满族自治县。在那里,他找到了闯关东后的第一份工作,给人修理织布机。这手艺是他从小跟父亲学的,这时候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不久后,陈春轩又流浪到如今的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在这里,他除了修理织布机,还干起了木匠活。木工手艺同样也是跟父亲学的,与修理织布机相比,他更喜欢后者,因为做木工活可以接触锛凿斧锯,有机会把他从小就喜爱的版画手艺捡起来。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陈春轩的木工手艺在桓仁渐渐出了名。在一次给人做木工活的时候,主人给他介绍了本村孙家的姑娘,问他愿不愿意留在桓仁,也好成个家。殊不知,女方的父母早就看中了心灵手巧又勤劳善良的小伙子,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和孙家姑娘秀凤成婚后,陈春轩总算在东北安顿下来。
从小学艺的陈春轩时刻不敢忘记父亲立下的家训。每次做工时,他不仅按雇主要求做好木工活,还免费给做好的家具雕上图案。一来二去,桓仁百姓都知道普乐堡有个会做版画雕刻的陈春轩。此后,谁家盖房搭屋,都会请陈春轩帮忙;每年春节前,街坊邻居还会到陈春轩家里来,免费请走灶神像、门神像;更有对版画感兴趣的人,还跟陈春轩拜师学起了雕刻,陈春轩似乎看到了当年在家乡学习版画时的自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那时候,桓仁人还不知道版画是啥,只知道雕刻出来的东西非常漂亮,是我父亲把版画雕刻手艺从山东带了过来,为桓仁撒下了版画艺术的第一粒种子。我妈见我爹一边忙着干活养家,一边带徒弟创作版画,担心他把身体累坏了,就劝他悠着点儿。但我爹总是反过来劝我妈,说既然有人愿意学,就把雕刻这个手艺传下去吧,权当是山东老家留下的一个念想。每当这时,我妈就不再说什么了。因为她知道,父亲自从15岁离家,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他也没读过书,更不会写信,每当想家时就四处打听山东老乡,看看有谁跟老家那边还有联系,是否知道老家亲人的消息。”陈东明说。
偷艺少年精研不止终成非遗传承人
陈春轩膝下共有两男四女。每当他向徒弟传艺时,两个儿子陈东文、陈东明格外感兴趣,尤其是小儿子陈东明,几乎是目不转睛地全程盯着看。也许是手艺人的艰辛让陈春轩心有余悸,他只把好手艺传授给前来拜师学艺的成年人,坚决反对两个儿子及其他小孩子跟他学。他经常教育孩子们要多读书,说等长大了再教他们也不迟。
让他没想到的是,大儿子陈东文倒是乖乖听话了,但小儿子陈东明却藏起了心眼儿。他是白天不靠前盯着看了,可一到了晚上,就摸着黑鼓捣锛凿斧锯和雕刻刀。有一天夜里,陈东明心里琢磨着白天偷艺的事,翻来覆去睡不着,就偷偷溜了出来。怕被父亲看见会挨打,他没敢点灯,摸着黑掏出了斧子,对着一块木料一斧子砍下去,只听“哎呀”一声,斧子落在了他的左手食指上,顿时鲜血淋漓。母亲闻声跑出来,点灯一看,陈东明的食指已露出了骨头。随后赶来的父亲又是心疼,又是愤怒,上来就是一顿巴掌。
好了伤疤的陈东明,表面上不敢再造次,但心里仍然放不下版画艺术。“只要有空子钻,我还是偷偷地学,不仅学版画雕刻,还学绘画。记得小学时上美术课,我画了一朵棉花,让老师好一顿表扬,这更加激起了我学习版画的兴趣。”
17岁那年,陈东明初中毕业,本来想继续读书,但眼见着父母双双患上重病,家中已欠下不少外债,便主动终止学业,求父亲教他雕刻版画,陈春轩最终答应下来。陈东明至今还记得,父亲教他的第一节课便是家训:“要走正路,好好做人,精心做艺。”父亲甚至还和他交了底:“何尝不想让你把版画传下去啊,版画就是我的命根子,我只是不忍心让你再吃艺术的苦头。”
有了父亲的支持,陈东明正式踏上了版画艺术的道路。为了那份发自心底的热爱,他一边刻苦学习版画,一边做最苦最累的烧砖工、烧炭工,补贴家用,还要隔三岔五用架子车推着患病的父母跑医院。然而,他的版画仍寂寂无名。
直到1987年,陈东明对艺术的坚守才迎来光明。这一年,本溪市群众艺术馆派全国著名画家李德甲到桓仁授课,陈东明第一个赶去拜师。在李德甲的悉心传授下,陈东明的艺术水平迅速提高,并很快在版画创作领域崭露头角,当年创作的版画作品《牧归》,在中国首届艺术节拿下大奖。此后,他的艺术人生全面展开,作品在国内国际大展中获奖无数。
2006年,陈东明被辽宁省文化厅授予优秀民间艺人(版画)称号;2015年,被辽宁省委宣传部授予“四个一批”人才。如今,53岁的陈东明已成为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桓仁版画带头人。
成名后的陈东明时刻牢记家训,广收徒弟,传授技艺,弟子如今已达百余人。
为了把热爱的艺术传承下去,他鼓励女儿报考了鲁迅美术学院,女儿毕业后,又鼓励她南下历练。陈东明告诉记者,要想让版画艺术走得更远,一要心中有爱,二要持之以恒,三要走出去看世界。
补记
回 家
“我爹15岁闯关东,69岁因病去世。54年间,老人日思夜盼回家乡,可到死也未能如愿。”话到此处,陈东明一度哽咽。
在陈东明的记忆中,父亲不愿过多谈及山东老家,偶尔有人起了话头,也是三言两语便岔开话题。父亲不在场的时候,母亲不止一次地叮嘱孩子们,“不要在你爹面前提山东的事,不要戳他的泪窝子,即便是不经意的,也不行。”
“50多年间,我爹不是不想家,也不是不想回老家看望亲人,而是他根本拿不出路费,只能把想家的念头憋在心里。我妈跟我讲过,我爹年轻的时候,时常跟她讲山东老家的事,讲那里的风土人情,讲和老家亲人们在一起相处的种种往事,还说等攒够了路费,一定要回一趟老家。他不会写信,就四处托人打听老家的消息。爷爷奶奶病故,他都是通过口信儿才知道的,没钱回去啊,只能偷偷抹眼泪。因为怕我爹伤心,以后再有口信儿时,我妈都叮嘱传信儿的人先告诉她,再由她选择性地转告给我爹。爷爷奶奶去世后,我爹最想当年送他闯关东的那个姑姑,姑姑病故的消息,是我妈瞒了好多年才告诉我爹的,一个大男人,知道后号啕大哭。”陈东明说。
陈东明告诉记者,想家的时候,他父亲就抚摸从老家带来的那几件雕刻工具。每当这时,他妈妈和孩子们就悄悄离开。“等我们读书识字了,就隔段时间给山东老家写封信,收到回信时,也尽量对老爹报喜不报忧。”
1988年,因年轻时饥一顿饱一顿的流浪生活留下的胃疼病根,夺走了陈春轩的生命。弥留之际,他叮嘱孩子们,一定代他回趟老家,给爷爷、奶奶、姑姑上上坟,磕个头。1999年,陈东明的母亲也因病去世,她的遗言里也嘱咐子女们:“一定要圆了你爹未了的心愿。”
2013年春天,陈东明带着父亲的遗愿,驾车载着4个姐姐踏上归乡路。先前曾多次给山东老家写信的哥哥陈东文在几年前去世,陈东明特意代哥哥买了几份回乡祭祖的物品。
在山东老家,陈东明的几个堂哥热情迎接亲人的到来,除了张罗好吃好喝,还讲述了几十年间老家发生的变故和变化:爷爷陈清奎在儿子闯关东不久就撒手人寰,奶奶一个人带着子女们艰难度日,直到山东解放后,才算过上几天安生日子,她至死都在念叨远在东北的“三儿”。
从山东老家归来,陈东明和姐姐们一起来到父亲墓前,一杯白酒,一束鲜花,一份思念,告慰思乡一辈子的父亲:“安心吧,老爹,我们替您回家了,您心心念念的家乡变好了,变富了。”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