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下”考古遗址藏不少宝贝
“皇城根下”考古遗址藏不少宝贝
这里曾是清代沈阳唯一铜行制品集散地“奉锣”响遍全国
2020年10月30日

工作人员在中心里遗址进行发掘作业。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中心里遗址出土的钱币 这里首次发现保存早于明代水井,还发现了34座房址、104个灰坑、7条灰沟

中心里遗址发掘现场可以看到按年代标注的土层标签。
铜制品、陶器、青花瓷器、铜钱……这些宝贝都从沈阳故宫北侧的中心里遗址出土。
这里是历代城市的核心区域,还是清代沈阳唯一铜行制品集散地,而且它坐落在皇城根儿下,源于皇太极为壮帝威,下令将把制作铜器的作坊均设置在城内中心,铁器生产作坊则安置在古城四周,以示“铜心”“铁胆”之意。
在20世纪初,这里的铜器做工精细、品种繁多,扬名于省内外,这里造出的“奉锣”更是响遍全国。
涉及多个历史年代 现场地层标注年代
今年8月初,辽沈晚报记者曾来到位于沈阳故宫北侧的中心里遗址考古现场探秘。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进入考古发掘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考古现场红地白字横幅。此时,探方里,专业勘探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勘探挖掘工作。其身后的土层上,放置着考古人员制作的写有“民国”、“清代早期”等字样的标识。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李树义介绍,工作人员从上往下标注了地层年代为包括民国、清代早期、清代中晚期、明代、元代、辽金时期等,这些年代是根据出土遗物判断的。“目前,中心里遗址考古勘探前置项目发掘工作基本接近尾声。”
沈阳中心里遗址考古发掘今年8月顺利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标志着沈阳市2020年土储前置考古发掘面积最大项目中心里遗址项目圆满收关。
实行提前考古勘探
为近年沈阳发掘
面积最大考古项目
李树义介绍,在“都城隍庙会地块”将进行建设之前,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一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在该地发现了汉魏至民国时期连续的地层叠压关系,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依法需要进行前置考古发掘,因地块地处中心里,故名中心里遗址。
“该遗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位于战国至汉代宫后里城址以北,辽金沈州城、元代沈阳路城、明代沈阳中卫城、清盛京城的核心位置,对了解沈阳城市发展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文物局于2020年3月批准了中心里遗址的发掘申请。沈阳市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3月底至8月中旬对中心里遗址进行了10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发掘收获。
中心里遗址发掘成为沈阳市颁布《沈阳市工程建设项目考古勘探管理办法(试行)》后实施的第1个前置考古发掘项目,同时是沈阳市近年来年度发掘面积最大、发掘深度最深,发掘技术人员与发掘工人参与量最多的考古发掘项目。
沈阳城区
首次发现辽代水井
铜制品、陶器、青花瓷器、铜钱……经过发掘,中心里遗址出土的宝贝不少。
中心里遗址从地层发展序列上揭示了沈阳城汉魏至民国时期的演变关系,发现了34座房址、104个灰坑、7条灰沟和1眼水井,遗迹以清代至民国时期为多。近期发掘比较重要的是发现了1眼水井。
其中,在发掘区西侧发现的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的铜行胡同相关的经营性建筑及木构建筑设施,有助于了解沈阳城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及手工业发展水平;发现的1眼砖砌水井,保存状况较好,青砖砌筑,井口圆形,井口直径1.1米,井底六边形,通高5米,出土了大量的泥质灰陶、白瓷片等,有陶盆、陶罐、瓷碗等,也有少量铁器、铜钱出土,水井年代可早至辽代。水井是城市聚集生活的重要物证,此前沈阳市域范围内并没有保存早于明代的水井,这眼水井具有保护利用的价值。
清代全市唯一
铜行制品集散地
说到中心里遗址的位置,还有其发掘的相关成果,就必须要讲一讲铜行胡同的相关历史了。
“打开1927年奉天市街图,就可看到从沈阳故宫北侧的中心庙到中街,标示的是铜行胡同,今天这一位置即兴隆大家庭东侧称为铜行巷”。沈阳市档案馆原馆长荆绍福介绍,沈阳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沈阳古城沈河地名》对铜行巷是这样注释的:铜行巷,北起中街路,南至宫后巷,长200米,宽5米。始建于清初,1975年成今状。清代称铜行胡同,1988年命今名即铜行巷,均以该地清代专制铜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铜行得名。此地元、明、清天命年间均为古城内唯一的南北交通干道。清代系全市唯一的铜行制品集散地。
皇太极将其设置在皇城之下 以示“铜心”之意
一个普通的制造铜器的小市场,为何会建在皇城根下呢?荆绍福解释说,史载,清初,皇太极为壮帝威,下令把制作铜器的作坊均设置在城内中心,铁器生产作坊则安置在古城四周,以示“铜心”“铁胆”之意。因此,铜行才坐落在皇城之下。当时,这里的买卖很兴盛,胡同内专门卖铜的铺子及制作铜器的作坊有十余家。
清咸丰元年(1851),栗文秀在铜行胡同开办了第一家铜器店永泰成铜器店,光绪元年(1875),李和顺开办了永顺兴铜器店。此后,多家铜器店相继在这条胡同里落户,诸如福顺长、恒顺德、双兴和等。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一年之中,就有公义长、恒发永、利盛永三家铜器店在铜行胡同开业。1913年至1930年,铜行胡同先后兴起德义诚、德和盛、永聚兴等12家铜器店。
清末民初,铜行胡同北口西侧的恒盛德、恒顺德,北口东侧的中和顺、德胜东专营成品铜器。其他的铜器店,均为铜器加工作坊。有几家铜器店为前店后厂格局,自己制作各种铜器,自己销售。铜器作坊的铜匠们个个身怀绝技,各有千秋,制作的铜制品做工精细,别致精巧,既实用,又美观。生铜制品有玲珑剔透的香炉,造型别致的蜡台,精巧古朴的铜锁,瓦亮的门把手、幔帐钩、小铜环等;熟铜制品有紫铜火锅,大小型号的铜盆、铜勺、铜管号以及戏剧舞台上必用的大锣、小锣等。
铜行胡同的“奉锣”
响遍全国
铜行胡同铜器众多,铜匠们以它的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而扬名于省内外。
但最有名气、影响最大的是“奉锣”。奉锣音色纯正、工艺精湛,驰名全国,因产自奉天,故称奉锣。奉锣的创始人为堵全山,光绪十四年(1888),他出生于河北省抚宁县,卒于1970年,人称老堵头。他17岁时来到沈阳,在中街铜行胡同的富发成响铜铺学做铜器手艺。当时,富发成响铜铺制作的锣、钹、镲等打击乐器,声音闷哑,缺乏穿透力,以致无人问津,生意萧条。堵全山认真向老师傅学习,刻苦钻研苏锣、京镲的制作工艺,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于1914年研制出了声音清脆、调门高亢的奉锣。
奉锣问世后,天津永福庆合、北京广信号、上海老鸣斋等全国知名响铜器商号,均纷纷来沈订购奉锣。自此,奉锣一声“仓朗朗”,响遍关内外,享誉全国。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