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筑路 染绿生金
本报记者 孙大卫 见习记者 申 睿
“这几天再上山给树打一次药,今年的活儿就基本干完了。”说这话的是彰武县大德镇福巨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宝林,他和老伴只打工两个月就赚了1万多元,心里美滋滋的。
陈宝林夫妇因病致贫,不能外出务工,眼下这份家门口的“高薪职位”,让他和老伴都很满足。不仅如此,原本家中的60亩“坨子地”,也流转给村里加入草原生态恢复项目了,每年又能到手1万多元。
日子宽裕后,老两口偶尔也进城逛逛,村口就有一趟“小客”,出行很方便。从出门满脚沙,到抬脚就上车,变化源自一条17公里的草原路。
这条路,名为德力格尔,全程建在沙漠之上。2018年8月,彰武县开启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首批项目之一就是这条穿越瀚海,连接7个村的四级公路。
“沙漠修路,只能选择冬天,沙子冻得邦邦硬,车才能开进来。”彰武县交投集团副总经理张宝华说,“我们是2019年1月进场施工的,连年干旱导致更加寒冷,好多人的手都被冻伤了。冷还不打紧,主要是风大,地面起伏大,土质松,活不好干。”
道路建设不仅要克难还得提速,不能耽误春季绿化。在一场场现场会、一次次连夜作战后,当年5月,德力格尔路一期全线贯通。一车车草籽、树苗,顺利运进来,白沙被绿植逐渐覆盖,10余万亩生态疏林草原跃然眼前。一车车的农产品及时运出,家家户户的农货都卖出了比以前更好的价钱。
环境变了,日子也变了。道路一通,乡亲们的钱包跟着就鼓了。陈宝林在院里还养了一趟小花,生活也跟着有了色彩。
截至目前,彰武县沿德力格尔路两侧的生态项目,已经累计与3212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近7000份,数百人次的贫困户因务工增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这里旅游。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