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水蜜桃,青山红日子

李本富(中)与张文臣(右)一起查看晚秋蜜桃长势。本报记者 李 越 摄

本报记者 李 越 见习记者 刘 璐
成群结队的游客顺着小路走进桃园,体验采摘的乐趣;村民开着三轮车穿梭往返,将大山里新摘的鲜桃送出山外。
朝阳市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万亩桃园,成就一景,带富一方。
“每年十一前后成熟的晚秋蜜桃,个头更大,口感更好,错峰上市,卖价高,十里八村的百姓靠这产业,日子都好起来了。”53岁的李本富说,他因在桃园打工,甩掉了穷帽子。
唐杖子村,十年九旱,山荒地薄。以前,村民以种植玉米大田为主,靠天吃饭,日子过得艰辛。
穷则思变。怎么变?一棵桃树立了大功。
当时,部分村民为了改变生活困境,尝试在荒山上小范围种植水蜜桃。2008年,一棵桃树发生“芽变”,成熟晚、果实大、口感好,村民从没见过这种现象,便将情况反映给省农科院旱地农林研究所。技术人员马上到现场,发现这是桃树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做出的一种“自然选择”,而这一宝贵的基因,被旱地所保留并放大出来。
“我们精心地进行嫁接选育,完成扩繁和区域试验工作,留住新品种的优质特性。”省农科院旱地农林研究所所长张文臣,提起新品种的培育过程兴致高涨,经过两个周期近8年时间,成功选育出晚秋蜜桃良种,并在2016年开始推广种植。
“首发”的唐杖子村来“打样”。成立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将荒山开垦出来,变成果园。
李本富对此最有发言权。“家有高龄的老人、求学的孩子,处处需要钱。自己身患多种慢性病,还不能外出打工,守着桃园,一年挣5000块钱没问题。我是村里第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脱贫了。”
致富模式快速推广。如今,朝阳县有10个乡镇,都在种植晚秋蜜桃这个品种,产业渐渐火了。
“还要扩大规模,在更多的山上种上咱的蜜桃。让景色美起来,腰包鼓起来。”这是唐杖子村所有人的愿望。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