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智“三剑客”

杨玉峰、刘洪添、宋鹏(从左至右)在一起研究扶贫工作。本报记者 赵敬东 摄
本报记者 唐佳丽 刘 佳
7月2日,朝阳县二十家镇南三家子村的刘洪添、刘杖子村的宋鹏、南大营子村的杨玉峰相约“碰头”,商量为村小学扩建厕所的事。
三人分别来自辽宁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和渤海大学,现在各自所在村任职“第一书记”。工作经历相似、脾气秉性相投的三个人相互鼓劲,携手攻坚,合力战“贫”。
下午4点多,宋鹏和杨玉峰赶到南三家子村,此时村里有的人家炊烟已起。看见三人拿着书本纸张,从村部到小学一路比画交流的样子,在树下乘凉的村民张玉杰和别人打趣道:“三位老师指定又在合计啥呢!”
村民如此断定,根据的是“多年经验”。
和其他“第一书记”一样,几年来,为提高村集体和农户收益,三个人做了不少工作,硬化路面、打井筑塘、资助贫困群众、建设产业项目、拓展农产品销路……成果不小。
来自高校的他们,对“扶贫扶智”有特殊的认识。朝阳大枣知名,可在南三家子村推广改良高质品种却无人响应;刘杖子村有畜牧养殖传统,但无先进技术,所以效益低下;南大营子村地下水“古来有名”,然而这“名气”只能“窝在十里八村”。
“斩断贫根,必须扶智。”一次次争辩、一轮轮探讨、一个个不眠之夜……三人终于达成共识:“互相提醒,共用资源,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扶本领。”
南三家子村地处偏远,教育力量薄弱,刘洪添扶智先扶教育,助学助教。“自打他来村上,再没有孩子辍学了。”张玉杰说。
宋鹏则请来沈阳农业大学原畜牧兽医学院院长何建斌教授,到刘杖子村“授课”。
经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实验室化验,南大营子村地下水富硒标准达0.02mg/kg。于是,开发矿泉水产业被列入战“贫”规划。
帮扶培训、办知识讲座、入户指导、买书送书……几年下来,在这几个村,加入学习队伍的村民越来越多。
“有学问才能有出息。”如今,“三剑客”成了村民们教育孩子的榜样。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