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生产忙
本报记者陶阳
从沈阳市区出发,开车两个半小时,就到了康平县张强镇西两家子村。这里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74人,记者要找的“扶贫车间”就在村里。
“嗒嗒嗒,嗒嗒嗒嗒……”离老远,就能听见缝纫机发出的声音。走进厂房,果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几十个工位坐得满满当当,工人正在熟练地操作,大尺寸的成品包装袋整齐地摆放在厂房一侧。沈阳市浑南区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高政说:“产品可以承重1吨,这可是市场上的畅销货!”
建“扶贫车间”是沈阳市实施产业扶贫的一大举措,目前,7个“扶贫车间”全部开复工。作为塑编产业基地,康平县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建设塑编“扶贫车间”,提高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提升脱贫质量。
调研塑编产业、立项申请扶贫资金、联系施工设计,从西两家子“扶贫车间”建设伊始,高政就一直忙前忙后,去年年底,“扶贫车间”如期建成,今年3月8日开始试生产。高政说:“‘扶贫车间’总投资85.3万元,新建厂房500平方米,有缝纫机40台,可解决缝纫、装卸等50个就业岗位。”
“扶贫车间”优先录用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生活困难家庭人员。“最初每人每天只能生产三四条吨袋,现在已经能生产20条左右。”高政说,“目前,大家每月最低收入也能达到3000元,‘好手’得达到4000元至5000元。”
贫困户泰玉春进入车间后,学剪裁、学编制、学打包,他对这份工作相当满意:“每天收入100元,以后厂里的生产能力上来了,收入还能增加。最重要的是,在家门口打工不耽误农活,还能照顾家里老小。”
春节过后,高政就没离开过村里,进设备、招工人、技术培训,每个环节都得抓仔细。第一批产品下线,得到了采购商的认可,高政终于松了一口气。“下一步,‘扶贫车间’的收入将进行再分配,扶持贫困户发展到户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的贫困面貌将得到彻底改变。”高政说。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