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一线]思路选对了 采摘游火了
本报记者 杨少明
6月3日清晨,站在碧流河水库的大坝下,望着一座座草莓大棚,庄河市荷花山镇芙蓉村党总支书记李大华掩饰不住脸上的笑意:“即使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村的草莓价格也没掉过。”
正在忙碌的林长森是全村最早利用扶贫资金建起草莓大棚的村民。聊起收成,他高兴得合不拢嘴:“首茬草莓1月初上市正赶上疫情,当时特别担心。可是没想到,别的地方便宜到七八块钱一公斤的时候,我们这儿却能卖到二十七八块钱一公斤。”
芙蓉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是大连市的低收入村,也是集体经济“空壳村”。2018年7月,为扶持当地发展经济,上级政府向芙蓉村拨付扶贫资金200万元。由于芙蓉村毗邻碧流河水库大坝,游客众多,村“两委”决定用这笔钱帮扶村民发展草莓大棚。
“我们考虑到水库的旅游价值,决定把大部分大棚建在此处,发展草莓采摘游。”李大华为当初村“两委”的决策感到自豪,“通过这次疫情检验,我们的路子选对了。疫情过后,我们的采摘游一定更加红火。”
利用扶贫资金,芙蓉村已建成19个草莓大棚,每个大棚年均纯收入达8万元。这些大棚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
让李大华高兴的不止这些。去年年底,“低收入村”“空壳村”两顶帽子被摘掉。芙蓉村现有大连市政协、庄河市政协、辽渔集团3家帮扶单位,按照大连市精准扶贫工作要求,他们对于“摘帽”的芙蓉村将继续帮扶。今年,这几家单位将为村里再建5座高标准草莓大棚。
“发展草莓采摘游是我们村坚持的方向。这些新大棚都建在碧流河水库大坝下,年内就能投入使用。”李大华对巩固脱贫成果充满信心,“随着村里草莓采摘游规模的扩大,村民和村集体一定能获得更多收益。”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